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始末

2017年12月7日11:36:09历史解密1,029阅读模式

胡适:“长期苦斗为不可避免的复兴条件”

作为学者和文人,胡适同样站出来,不时大声疾呼。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蚕食鲸吞,胡适通过自己主办的《独立评论》,经常发表自己以及当时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时评和政论文章,全面阐明中华民族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应对之策。面对当时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形与巨大的国力差异,如果战争一旦爆发,将出现怎样的惨烈场面?战 争的进程会一帆风顺吗?中国的抗战将面临如何困难?……这一系列问题,当年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思考和研究。当中最典型的代表,非胡适莫属。

1933年3月27日,日本因国际联盟调查并一致通过对其侵略中国东北的谴责,宣布退出国联。嗣后不久,胡适即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慷慨陈词:“我们要准备更大、更惨的牺牲!同时,我们要保存信心,才经得起大牺牲!”“全世界道德的贬义是在我们敌人的头上,我们最后的胜利,是丝毫无可疑的。”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进一步窥视华北,并于1935年5月起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鼓动汉奸流氓发起“华北自治运动”,推进“华北特殊化”。面对日本的无耻行径,执政的国民党政府却一再退让。

6月27日,察哈尔省代理主席秦德纯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土肥原贤二在北平(今北京)订立《秦土协定》,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

此前的6月20日,身在北平的胡适曾写信给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阐述对时局的看法,主张对日本要有一个应对办法,不能让日本再将察哈尔、河北、北平、天津侵占。胡适希望政府当局:“对世界固应赶紧结合,对日本尤不可不做一种可以使我们喘气十年的ModusVivendi (权宜之计)。若无一个缓冲办法,则不出一二年,日本人必不容许蒋先生安然整军经武,此可断言也。”同时,他对未来中国以及世界局势的发展进行了大胆预测:“(一)在最近期间,日本独霸东亚,唯所欲为,中国无能抵抗,世界无能制裁。这是毫无可疑的眼前局势。(二)在一个不很远的将来,太平洋上必有一度最可惨的大战,可以作我们翻身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的敌人的霸权消灭,这也是不很可疑的。”胡适希望将此预测作为“我们一切国策的方针”,同时也希望王世杰能慎重考虑,并设法将他的想法转告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

为了促成“不很远的将来”的到来,以求得中国“翻身的机会”,6月27日,胡适再次写长信给王世杰,坦陈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在信中,胡适写道:“欲使日本的发难变成国际大劫,非有中国下绝大牺牲决心不可。”

这个“绝大牺牲”的限度,就是“先下决心作三年或四年的混战、苦战、失地、毁灭”。为此,他主张:“我们必须准备:(一)沿海口岸与长江下游的全部被侵占毁灭,那就是要敌人海军的大动员。(二)华北的奋斗,以至冀、鲁、察、绥、晋、豫的沦亡,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陆军的大动员。(三)长江的被封锁,财政的总崩溃,天津、上海的被侵占毁坏,那就要敌人与欧、美直接起利害上的冲突。”胡适也指出,上述三方面的毁灭与牺牲,“都不是不战而退让,都是必须苦战力竭而后准备 牺 牲 。 …… 我们必须要准备三四年的苦战,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的稀烂而敌人也打的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的参加与援助。这是破釜沉舟的故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促进那不易发动的世界二次大战。”

在这封长信中,胡适明确反对蒋介石的“等我预备好了再打”的思想。认为“敌人不是傻子,他们必不许我们‘准备好了打他们’。……我们若要作战,必须决心放弃‘准备好了再打’的根本错误心理。我们必须决心打三年的败仗,必须不惜牺牲最精最好的军队去打头阵,必须不惜牺牲一切工商业中心作战场、一切文化中心作鲁文大学。但必须步步战;必须虽步步败而仍步步战;必须虽处处败而处处战。此外别无作战之法”。胡适在信中反复强调:“我们如要作战,必须下绝大决心,吃三年或四年的绝大苦痛。”“公等如不甘仅仅作误国的‘清流党’,必须详细计画一个作三四年长期苦斗的国策,又必须使政府与军事领袖深信:此长期苦斗为不可避免的 复兴条件。”“我们如认定,无论如何屈辱,总得不到这十年的喘气时间,则必须不顾一切苦痛与毁灭,准备作三四年的乱战,从那长期苦痛里谋得一个民族翻身的机会。”

当时与胡适持同一见解者,亦不在少数。据王世杰7月11日复胡适的信中称,国民党中央的高官如戴季陶、居正、孙科等人,其见解“与兄第三函(即6月27日长函)所言略同,而其主要方法则在‘团结’。”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在回答友人“中国打得过日本吗?”这一问题时,其回答也是:“感谢我们的祖先,中国有地大、人众两个优越条件。不打则已,打起来就不能不运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事合流,把敌人拖倒了而后已。”

以后,随着全面抗战爆发后最初三四年抗战形势的演变,证明了胡适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蒋百里的御敌理论

傅斯年、胡适等著名学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独立的思考,纷纷提出御敌之策。那么,那些带兵打仗的将领以及研究战争与军事的战略家们,对此又有什么高见呢?

蒋百里,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而后专赴德国研习军事,系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战略家,被誉为“观时局,崇国防,论抗战,纸上能谈兵,当真国士无双”。他自然对日本侵略我国的阴谋感悟更多,也提出了更加适合我国的御敌之策。

蒋百里在其早年撰写的《裁兵与国防》一文中,不仅将日本作为未来侵略中国的惟一假想敌,表现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高度警惕,而且还提出了一旦中日战争爆发,中国的应取之策。他在文中写道:“呜呼,我国今日,乃日日在威胁中者,非彼侵略性之国家为厉哉?然则彼利急,我利缓;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此自然之形势,而不可逆者也。”

1922年,蒋百里又于《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一文中,充分阐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特性,表明了誓死守卫国土的决心:“我国民当以全体互助之精神,保卫我祖宗遗传之疆土。是土也,我衣于是,我食于是,我居于是,我祖宗之坟墓在焉,妻子之田园在焉。苟欲夺此土者,则是夺我生也,则牺牲其生命,与之宣战。”与此同时,蒋百里还明确指出御敌制胜的惟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惫;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

1923年,蒋百里因母亲去世,由北平返浙江硖石老家奔丧,事后偕湖南吊丧代表龚浩返回北平。当乘坐的火车经过徐州时,蒋百里若有所思地说:“将来对日作战,津浦、平汉两线必然被敌军占领。现代国防应以三阳为根据地,即洛阳、襄阳和衡阳。”龚浩听到蒋百里这样说,并不当成一回事,反而认为是他的老师太敏感。在龚浩看来,“将来无论怎样,中国半壁河山不会沦于敌手的”。只是碍于老师的面子,不好抬杠,“只好付之一笑”。

不曾想,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蒋百里的话就应验了。不仅北平、天津、上海、太原等大城市很快沦陷,连河南省政府也被迫从开封迁到南阳。此时已升任第一战区参谋长的龚浩,忆及蒋百里十几年前的预言,敬佩之余,“乃在卧龙冈造了一座小亭,颜曰‘澹宁读书台’,还镌碑记载当年津浦车中的一席话”,留为纪念。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刚刚出狱不久的蒋百里,即向蒋介石建言,称中日必有一战,要警觉日寇模仿800年前蒙古铁骑灭亡南宋的路线,即由山西打过潼关,翻越秦岭,占领汉中,再攻四川与湖北,彼计若成,亡国无疑。必须采取抗 战军力“深藏腹地”,建立以陕西、四川、贵州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新疆为根据地,拖住日寇,打持久战,等候英、美参战,共同对敌的策略,方能最后胜利。在蒋百里看来,无论从地理上看,或是从民族性讲,湖南都是中国的心脏,如同欧洲的德国。“一旦战事爆发,沿海一带首遭蹂躏,工业计划应着眼于山岳地带,而便利防空及军事守险,应以南岳为工业核心,而分布于株洲至郴州之线”。

1937年初,蒋百里奉命秘密视察中国南北各地的防务,他的足迹走遍了北方的青岛、济南、北平、太原、石家庄、郑州,也涉足中部的武汉、长沙、衡阳,还到了南面的广州、香港与福州。在福州,他与陈仪“谈到中日问题,两人同以为战争不能免,而且短期内不能解决,战局必逐步西移”。同时认为“将来的对外战争,民兵制和游击战,都是弱大的国家所应采行的”。至于中日之战的最后结果,蒋百里在1937年结集出版的《国防论》之扉页中,开宗明义地告诉人们:“千言万语,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同时,他指明了抗战的方略,那就是“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蒋百里相信:虽然日本侵略中国是势在必行,但其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傅斯年、胡适、蒋百里等人有关中国对日抗战所采方针策略的主张,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国民党高官要员以及蒋介石的手中,同时也得到了执政的国民党中央一些高官要员的认同和支持,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当时中国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的对日方略。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