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情局应对斯大林之死:克里姆林宫难以把握

2017年4月29日13:47:32历史解密1,125阅读模式

无能的人掌握大权

艾伦·杜勒斯从上台伊始就广为结交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出版商和广播公司,拉拢参众议员,讨好报纸专栏作家,全力打造中情局的公众形象。b他发现,知名度远比审慎的沉默更加管用。

杜勒斯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全国顶尖周刊的老板保持密切联系。他拨通电话就可以更改突发新闻,把不满意的海外特派员调离岗位,或让《时代》杂志柏林分社主任与《新闻周刊》驻东京人员为其所用。对杜勒斯而言,向媒体提供新闻就是他的第二天性。当年,被多诺万管辖的战时宣传机关“战争新闻处”的退伍军人主导了美国大部分的新闻媒体。响应中情局电话的人则包括亨利·卢斯和他旗下的《时代》《生活》《财富》等周刊,以及《大观》c《星期六评论》和《读者文摘》等人气杂志的主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最有权力的主管等。杜勒斯所建立的公关与宣传机器,包含50多家新闻机构,10多家出版公司,还有阿克塞尔·斯普林格(西德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大亨)之流亲口保证全力支持。

杜勒斯希望外界他把当做专业谍报机关的高明大师,新闻界也尽职尽责地塑造这种形象。要知道中情局档案说的可是全然不同的故事。

杜勒斯与副手每日例会的备忘录中,把中情局刻画成一个从国际危机摇摇晃晃走向内部丑事连连的机关:酗酒浪荡、中饱私囊、集体辞职。中情局官员杀了英国同行,面临杀人罪审判,该怎么处理?瑞士工作站前站长为什么自杀?秘密行动没人才,怎么办?新任监察长柯克帕特里克成了中情局坏消息(人员、训练和表现不佳等等)的传信人,他提醒杜勒斯,中情局在朝鲜战争期间聘用的好几百名老练军官辞职,而且“极其明显的是,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对中情局极不友善的态度离开的”。

战争末期,有一拨中下级官员有感于总部低落的士气,于是申请并获准进行内部民调。他们访问了115名中情局人员后,写了一篇翔实的长篇报告,并在杜勒斯就任满1周年时完稿。他们提到“一个急速恶化的情况”:官员普遍感到灰心、迷惘和没有目标。聪明的爱国之士带着海外服务前景——“彻底的假象”——步入中情局,然后就被扔到没有出路的职位上,当个打字员或传信人。

几百名驻外人员回来后在总部闲晃了好几个月,想找点新任务却没有结果。他们报告说:人事怠惰对本局所造成的伤害,已呈等比级数而非等差级数升高。每流失1位因不满或灰心而离去的良才,很可能意味着中情局失去了再次聘请2~3位(具有相同教育、专业或社会背景的)好手的机会……这造成的伤害可能无法弥补。

中情局的年轻官员面对“太多身居要职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眼睁睁看着“惊人数额的金钱”浪费在失败的海外任务上。威斯纳手下的一位主事官写道,他所经管的业务“大多效率不彰且所费不菲。有些业务目标根本不合逻辑,更别说合法了。因此,为保护内外勤的工作与声望,总局的任务说得好听点就是粉饰业务预算,以及利用夸大的报表来制造正当化的借口”。他们的结论是:“中情局充斥着庸才,甚至更不堪的人。”

在这些年轻官员眼里,中情局是个自欺欺人的情报机关。他们笔下的中情局是无能的人掌握大权,而真正有能力的新人却被堆在走廊上当柴烧。

艾伦·杜勒斯压下他们的报告,依然故我。43年之后,1996年一份国会调查报告的结论说,中情局“持续面临重大的人事危机,迄今未见任何连贯的方法去处理……今天中情局合格的主事官仍然不足,全球各地仍有许多工作站编制悬缺”。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揭秘斯大林死亡原因及真相 历史解密

揭秘斯大林死亡原因及真相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于战前苏联一跃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就在这么一个苏联发展进步的关键时期,手握苏联军政大权的斯大林,却意外脑溢血病逝。这么一位影响世界格局和时代发展的人物的猝死,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