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12月1日报道 法媒称,研究人员11月29日说,史前女性的手臂比现代的划船选手还强健,这可能是因为早期农业劳动的结果,包括耕种和用手研磨粮食等。
据法新社11月29日报道,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是第一个将7000年前生活在中欧的女性的骨骼与今天的女性骨骼相比较的研究,而且他们选取的今天的女性是参加锦标赛的划船选手和大学学生。
报告说,此前的研究曾将女性与男性的骨骼相比较,但这种方法很可能低估了女性的工作强度,因为男性的骨骼“相对于女性骨骼来说对压力作出的反应更明显”。
报道称,重复性锻炼或者缺乏锻炼会对骨骼密度、曲度和形状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女性——生活在7000到7400年前——的肱骨强壮程度比来自剑桥大学女子划船俱乐部的选手高出11%到16%。这些划船选手大部分都20出头,而且已经训练了7年。她们每周练习21个小时,平均划120公里。
报告说,史前农妇的胳膊的强壮程度比普通的剑桥学生高出近30%。
这项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剑桥大学的艾莉森·麦金托什说:“通过将研究限定在女性身上来分析女性的骨骼,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劳动强度较大、内容多样而且非常辛苦,这暗示了数千年前女性劳作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报道称,与重复动作的划船选手不同,史前女性要完成各种工作。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分析她们的骨骼难以确认其从事任何一种专门的活动。
麦金托什说:“在发明犁之前,农业耕作主要是用手种植、耕作和收获所有粮食。女性很可能还要为家畜提供饲料和水,加工牛奶和肉类,以及将兽皮和羊毛制成纺织品。”
报道称,女性劳动的主要构成部分还包括用两块马鞍状的石磨将谷物研成面粉。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剑桥大学研究员杰伊·斯托克说:“我们的发现表明,数千年来女性从事的繁重体力劳动是早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
【延伸阅读】科学家发现史前海生爬行动物新物种 样子类似尼斯湖水怪
探索网8月31日报道 西媒称,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一种已灭绝的海生爬行动物。这种爬行动物有长长的脖颈,体长可达8米,生活在距今约1.32亿年的时期。它的样子有点像著名的尼斯湖水怪。有关这一发现的研究报告刊登在《古脊椎生物学杂志》上。
据西班牙《公众报》网站8月29日报道,这种海中怪兽是蛇颈龙的一种,与薄片龙是亲戚。在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它们是海洋中的主宰者。此次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蛇颈龙中最古老的种类之一。这些保存完好的骨架化石于1964年在德国北部汉诺威市附近萨尔施泰特的一个粘土采挖坑中被“化石猎人”(私人化石收集者)发现。
但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科学家才被允许研究这些骨骼化石。此次,汉诺威的下萨克森州博物馆邀请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对这些化石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德国比勒费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斯文·萨克斯。萨克斯是此次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萨克斯说:“这些化石是一直藏在下萨克森州博物馆的宝贝,更重要的是,这对古生物学研究来说是一种未知的新物种。”
这具爬行动物骨架化石包括头骨的大部分、脊椎、肋骨以及鳍状的四肢,其中头骨还带有一排长而锋利的牙齿。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在骨骼化石中发现了慢性细菌感染的迹象。这意味着这头巨兽曾经患有某种慢性疾病,而这或许就是导致它死亡的原因。
参与撰写研究报告的古生物学家耶恩·霍尔农说:“它的下颌骨具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特征,形成了一个突出的冠状,下颌的牙齿向外侧倾斜,这能帮助它在咬合时更好地捕捉小型鱼类和鱿鱼等猎物。”(编译/田策)
(2017-08-31 00:21:01)
【延伸阅读】德媒:遗骨揭秘史前人类为何吃人
探索网8月14日报道 德媒称,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在9日发布的论文中说,史前人类食人并精心地为遗骸下葬。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8月11日报道,研究人员在英格兰南部萨默塞特的高夫洞穴发现了一块据信来自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前臂骨,他们认定,这块带有锯齿形花纹的骨头被从死者的身上取下之后,经历了切割、咀嚼、压刻,最终被打碎,从而能够取出当中的骨髓。
科研人员在将这块遗骨与同一地点其他具有压刻痕迹的骨骼化石进行比较后认定,这些压刻痕迹应该是有意为之。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类学家西尔维娅·贝洛指出,遗骨上雕刻的锯齿状花纹同欧洲其他地区的出土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这次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在人类骨骼上进行雕刻,因此具有食人族背景。在食人族的行为中,雕刻具有象征意义。”
报道称,该尸体可能遭遇了残酷的肢解过程,不过,科学家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此人被杀的目的是满足其他人的食肉需求。论文还指出,没有证据显示这名史前人类遭暴力杀害,他很可能是自然死亡。
研究人员目前还无法明确史前人类进行此类人骨雕刻活动的动机,以及为何会进行此类仪式。
高夫洞穴1880年左右被发现。洞内曾出土许多人类遗骨以及麋鹿等大型哺乳动物被肢解后的残片。在该洞穴中,古生物学家曾经发现过人类相食行为的证据:一些人类头盖骨具有被蓄意揭开的痕迹,据信是为了用作容器。
(2017-08-14 13:26:39)
【延伸阅读】独角兽史前史:点赞三千不如初恋一次
虎嗅注: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一个行业的独角兽,不仅需要有超高智商步步为营运筹帷幄,还需要有绝佳情商在用户面前一呼百应。其中种子用户对于产品的拥戴程度,基本可以作为评价该产品好坏的重要指标。多点作为生鲜大战中的新生力量,却在没有做巨额补贴的情况下,仅8个月时间就在北京地区收获500万用户,这与“种子用户营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介绍了多点如何运营早期用户的一些做法。
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是所有创业者的终极梦想,可每个创业过的人都知道,创业是九死一生,从一个小小的企业成长为独角兽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羸弱的初创企业是如何成为独角兽的?
说到独角兽,就不得不提到估值达到 255 亿美元Airbnb,但奇怪的是Airbnb 既不高频也不刚需,却非常迅速的成长为独角兽。这似乎与国内一些玄乎的理论大相径庭,我们不妨把目光聚集到创始初期,看看Airbnb是怎么实现从0到1的飞跃。
“我们对增长的理解,是让老用户更多的推荐。”
Airbnb在最初的老用户邀请新用户的过程中,新注册用户通过 Airbnb 完成首次旅行后,Airbnb 会给邀请发出者和接受者的 Airbnb 账户中各充值 25 美元的信用值。
“邀请好友即获得25美元“也改成了“给你的好友赠送25美元旅行经费” 这种利他型的文案,让老用户觉得更有逼格,也更能打动人。这种机制的目的是鼓励 Airbnb的用户群体向朋友发出邀请,获得老用户的更多推荐。
再看看中国的本土独角兽小米,当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达到了10亿美元的估值。
小米的第一批粉丝是米柚(MIUI)操作系统的志愿试用者。小米把志愿者分成了“荣誉内测组”和“开发组”:荣誉内测组的更新频率是一天一更新;开发组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更新。这强调了小米对粉丝的重视,以及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所获得的成就感。
这种尊重,最后被提炼成了一种精神:即每年4月8号的“米粉节”。坦率地说,米粉节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年会。它答谢的核心对象是两种情绪,一种情绪是普通用户的归属感,另一种情绪是媒体舆论的满足感。
大家都知道,维持一个老用户的花销大约只是拉拢一个新用户花销的十分之一,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还是对老用户闻之甚少呢?
初创公司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走得太快,没空回头看路。仿佛一直在被人念着紧箍咒:要么快要么死,要么快要么死。如此急于拉新、开发产品,以至于他们常常忽略用户对产品的具体使用细节、产品在哪些场景怎么被使用、产品的哪些部分被使用、以及用户回头二次使用产品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尽管老用户政策在一般企业看来并没有拉拢新用户那么重要,但总是有良心企业愿意照顾老用户情绪的,比如中国有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独角兽的企业——多点。
说到多点,那就不得不提到“多点的奇迹”,上线8个月,仅仅在北京地区就达成了500万用户的数据量,数据其实是这个奇迹表面,我们还必须看到他是在一个用户体验非常粗糙app上前提完成的,那秘密是什么?
答案就在多点的种子用户营销独步天下——
1、懂感恩,让用户喜欢
(多点在北京社区内的广告灯箱——红包只给真爱粉)
在电商横行的时代,想拉拢一个新人并不难,难的是留住如初恋般的老客户,这和国内大多数初创企业“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局面形成差异。有些电商平台,为了争抢用户而打得头破血流,然而一旦成为“老用户”,也就沦落成为“二等公民”。
做过运营的人都知道,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是用户【来→玩→走】的循环。最初的用户往往是最重度、最刚需的用户,为产品的版本改进、功能完善、需求分析甚至产品的内容,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基本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产品做的让老用户大量流失,那么这个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算是到头了。如果最初的用户还有大部分在活跃,对于新加入的用户,也将是一种良好的示范,仿佛一颗定心丸,告诉你上了这艘船绝对不会后悔。
多点正是用这种自带温暖buff的灯箱,高调地向全世界宣告对老用户的爱慕之情。所以,只有够诚意的企业才有机会获得用户的青睐。
2、够诚意,让用户能够分享喜悦
(多点APP开机页——向500万分之一致敬)
多点2.0版本上线之际,多点发起了致敬真爱粉系列活动,App启动页面用醒目的“致敬”两个字,以及给老用户发出60000张致敬海报,并同步在微博、微信发起了致敬真爱粉的粉丝互动活动,表达了对老用户的感恩之情。从用户的角度看,这种知恩图报的企业更容易在心中获得一个高分。在打开App的一瞬间,看到这样的海报,眼前一亮之后一定会觉得惊喜。
(多点向老用户发放的立减券)
在“物质层面”,多点也表现出感谢用户的诚意。以追妹子为例,嘴上说的再好,也不如实际做来的实在。当然,发红包也要有“心机”,一边发着福利,一边说着甜言蜜语,给的也是货真价实的现金立减券,而非某些平台的满多少减多少的折扣券,这足以使用户从内心产生认同感。善于制造惊喜的企业才能有让人分享的冲动。
3.有情义,让用户产生认同
(多点视频及海报——你不只是用户,你是我们的朋友、生活指导员、产品体验师)
多点和用户的关系远不止购物平台和用户,而是更类似于一个社群的关系,大家共同完成着一件事情——让这个软件变得更好用。每个用户的反馈与建议都会被重视,这点与小米独出一辙。
给用户情感上最大化的尊重,让用户有一种参与到决策中,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会萌生也想为多点做些什么的想法,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向朋友安利这款软件,所以一个忠实用户所能带来的价值,远不止订单这么简单。
(多点感恩真爱粉引发话题)
在这样的运营法则感染之下,的确有不少人有话想说。甚至不少知名自媒体人受此启发,纷纷回头看看陪伴着他一路走来的老粉丝们。知名自媒体寒月书社在文中对他的粉丝说到:“谢谢你,包容我,正如你每天点开我,像是一种时间沉淀的默契”。
回馈真爱粉这种运营机制在移动互联网内、朋友圈内,引发广泛回应。才可以引发更多老用户吸引新用户加入。这种法则比花钱买用户的行为更加有效。
当创业浪潮席卷全球之际,独角兽企业越来越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独角兽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说你有多少新用户,而是你有多少真爱粉。时不时“回头看看”是相当有必要的,初创公司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初恋”——老用户还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别说成为独角兽了,就连维持下去也会非常困难。
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王焕君]
(2016-02-03 10:27:01)
【延伸阅读】DNA保存时间有期限 复活史前生物或永不可能
探索网12月15日报道 外媒称,遗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最新发展使人类萌生了让过去已经灭亡的动物“复活”的想法,但我们可以走到哪一步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古代DNA中心主任亨德里克·波伊纳及其研究团队今年首次成功提取猛犸象这种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过的远古动物的完整基因组,并在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发表了相关报告。对于能够获得早已灭绝的猛犸象的完整生物数据资料,波伊纳感到十分兴奋。他表示:“最近10年来相关研究进展很快。我作为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的第一阶段,而今我正致力于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我感到自己在这个领域已经成了一个老者,虽然我只有44岁。”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9月号报道,重建古生物的基因最初是一个非常局限的研究项目。波伊纳坦言:“那时候我们认为永远都无法获取灭绝生物的完整基因组,顶多能找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证据就是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两个完整的基因组。第一个基因组属于一只4300年前生活在现在俄罗斯北冰洋岛屿——弗兰格尔岛上的猛犸象。它是猛犸象种群最后的幸存者之一。另一个基因属于一个有着4.48万年历史的猛犸象标本。它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被发现时几乎完好无损。
报道称,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DNA数据,在研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波伊纳表示,目前已经进入到该项目的第三个阶段,可以通过基因组了解曾经一统地球但最终却突然灭绝的猛犸象的进化历史。
波伊纳对猛犸象的进化历史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个物种曾经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二者都起源于600万年前的非洲。猛犸象在迁徙的过程中占领了中亚地区,在西伯利亚北部演化出亚种,甚至到达了欧洲。与此同时,它们穿越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白令海峡大陆桥。
在此过程中,猛犸象演化出多种可以归在猛犸属的长鼻目动物。除了真猛犸象,在北美和中美地区还出现了另一种体型庞大的猛犸象,但是并不像真猛犸象那样毛发繁密。这种猛犸象叫做哥伦比亚猛犸象。波伊纳也对哥伦比亚猛犸象的DNA进行了分析。到底基因发生了那些变化,才使这些起源于气候干燥炎热的非洲的猛犸象能够适应其他地区,甚至极地的寒冷天气,是其研究团队的研究课题之一。而且这些地区还曾经历过剧烈的气候变化、冰川期和间冰川期。从冰川期到间冰川期,气温会从极寒达到极热。
哥伦比亚猛犸象的体型是真猛犸象的两倍。它们生活在目前墨西哥和美国境内的具有大陆性气候的大草原上,与此同时真猛犸象已经适应了寒冷的气候。二者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长鼻目动物。然而,波伊纳表示,对样本的线粒体内部的DNA进行分析发现,由于酷寒迫使真猛犸象向南部迁徙,这两种猛犸象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相遇。他说,两种猛犸象相遇之后,雌性真猛犸象在雄性哥伦比亚猛犸象当中挑选佳偶繁衍生息。过去的研究显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猛犸象,在上百万年中都未曾谋面,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它们曾经杂交,并因此保持基因多样性。
报道称,在基因上还镌刻着灭绝物种的墓志铭。猛犸象这种体型庞大的哺乳动物具有如此强大的适应能力,是什么致其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1.1万年前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亚洲和欧洲等地80%至90%的猛犸象突然灭绝?是天气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抑或二者共同导致?
波伊纳表示,问题在于,当时两种因素同时发挥了作用——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也踏上了这些地区。有人认为人类是罪魁祸首,理由是在这些动物的化石上发现了长矛和其他石器留下的痕迹。反之,认为是气候变化致其灭绝的人则认为不能在少量发现的基础上就断定是智人导致猛犸象灭绝。
DNA为这场论战贡献了什么?波伊纳表示,可以分析猛犸象在人类尚未出现在其生存环境当中时的基因多样性。这种方法在于检测一个与世隔绝地生存在小岛或者西伯利亚地区和北美地区的动物族群的基因多样性,尤其是在产生极端气候变化的情况下。长鼻目动物通常会组建一个等级鲜明的母系族群。一头母象的死亡可能给一个长鼻目族群带来沉重打击。因为母象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孕育出一头小象,此外还需要养育小象大约2到3年时间。
在濒临灭绝的物种的族群当中,个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家族联系,而且血缘关系会越来越近。缺乏基因多样性加速了这个物种的灭绝。然而,波伊纳和同事进行的基因分析结果却正相反:猛犸象在灭绝之前基因多样性水平较高。
这就使猛犸象灭绝之谜更加云山雾罩。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位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数个猛犸象族群虽然基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却受到极端气候条件的威胁。不同族群的个体之间杂交,而不是与近亲联姻。即便如此,这个物种却突然灭绝了。这怎么可能?可以想象,一定是有一股外部力量介入才导致这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智人不但会使用武器,还拥有能谋划大屠杀的聪明大脑。波伊纳表示,虽然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量减少,但是压垮猛犸象的最后一根稻草应该是人类放上去的。
报道称,利用古代生物的DNA进行进化研究是一个有趣的课题,但最令大众感兴趣的还是通过基因技术使已经灭绝的动物复活。虽然这在不久前还只是一种科学猜想,但早已借助迈克尔·克赖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以及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根据该小说拍摄的电影深入普通大众的心。在电影中,多亏了琥珀里的蚊子在6500万多年前曾吸过恐龙血,恐龙才得以利用从血中提取的基因克隆出来。
很少有人知道,克赖顿的灵感来源于亨德里克·波伊纳的父亲乔治·波伊纳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关于如何从琥珀中昆虫身上提取DNA的论文。不过这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并没有在论文当中提到如何让恐龙复活。他在利用黎巴嫩、缅甸和加拿大琥珀展开的最新研究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侏罗纪时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蚊子等昆虫在吸血的过程中让恐龙等脊椎动物感染上可能导致疟疾、黑热病和肠道紊乱的细菌。这些疾病足以让整整一个族群灭亡。
让灭绝动物起死回生的想法根植在亨德里克·波伊纳头脑中。凭借得天独厚的身份,亨德里克·波伊纳见证了基因排序技术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他说:“我从小听的故事就是如何从密封在琥珀中的昆虫体内提取并克隆DNA。我还记得父亲与克赖顿的谈话内容。最后我们都成了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科学顾问。我差一点儿就在电影里扮演一个角色,不过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一名专业演员。”
亨德里克·波伊纳认为,从DNA当中读取的信息具有局限性。《侏罗纪公园》依然是科幻作品,也许由于种种原因永远都不会变成现实。蚊子可能在恐龙眼睛周围或者鼻粘膜等柔软的地方吸食血液,而未消化掉的血液最后残留在其胃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恐龙的红细胞具有细胞核,而细胞核中含有遗传信息。这和与恐龙有着亲缘关系的鸟类情况相似。与之相反,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完全行不通的是,从残留在蚊子胃里的血液中提取DNA,因为迄今为止都没有证据显示这些血液在数百万年中都不会降解。这就是问题所在。即便是不含有遗传信息的化石蛋白质也不可能保存超过100万年。
因此,让灭绝动物起死回生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是6500万年前灭绝的动物。但是最近10年来亨德里克·波伊纳对猛犸象的基因学研究让持有怀疑观点的人倍感惊讶。他说:“我们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猛犸象的全基因组序列,但目前尚无法检测其基因组重复序列。”普通人很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但有些投资家却把这看成了赚钱的机会。数年前曾有一个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想出钱请亨德里克·波伊纳建立一座史前动物园。虽然这个提议非常具有诱惑力,但他还是拒绝了。
亨德里克·波伊纳表示,如果人类是导致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那么就有义务和责任让它们复活。他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抗击气候变化、维护生态系统和垃圾回收等问题。他们的父辈依然驾驶着污染环境的大排量汽车。他希望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在幼年时期,父母经常当着他的面讨论有关灭绝动物的问题。他们认为,最美好的结局不应只是让灭绝动物复活,而是看到它们重返大自然。
那么到底是什么理由让亨德里克·波伊纳拒绝了当初那位企业家的建议?他认为,科学家搞科研并不是为了钱。如果有人在你身上投资,那么此人的目的应当是让钱生钱,这是一种交易模式。如果让灭绝动物复活只是为了建立一个供人们观赏的动物园,那么这并不是他最终希望看到的。这并不是在修复生态环境,而是在建立一座主题公园。(编译/刘丽菲)
猛犸象 资料图片
(2015-12-15 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