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20大沉船事件之十八:俾斯麦号战列舰

2015年12月17日01:32:45科学探索144阅读模式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战列舰。舰名命名的来源是19世纪德国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

世界20大沉船事件之十八:俾斯麦号战列舰
图:“俾斯麦”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技术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战列舰。1939年下水,次年编入现役。满载排水量5.1万吨,航速30节,舰长251米,续航力9280海里,航速16节。装备3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16门,载机6架,舰舷装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130~360毫米,舰员2000余人。1941年5月18日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奉命出海,企图进入大西洋,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21日被英国侦察机发现,遭英海军本土舰队堵截。24日晨在丹麦海峡与英舰交战,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午夜遭英“胜利”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26日遭英“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丧失机动能力。27日上午在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处沉没。

俾斯麦级战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战舰。

在纳粹德国宣佈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後,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级舰体採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於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後首次建造纯正的战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採用现成的技术,决定採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舰的最高水准,主炮穿甲弹採用「高初速轻型弹」,但其远距离著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关键部位的装甲略显单薄。 同级舰两艘:俾斯麦号(Bism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 亦译作「铁必制」)。俾斯麦号1936年7月开始建造,提尔比兹号1936年11月开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麦号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缐。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斗巡洋舰和威尔斯亲王号战舰拦截。战斗仅仅进行了不到10分钟,俾斯麦号的穿甲弹引发了胡德号的後部主炮弹舱发生了大爆炸,胡德号舰体迅速断裂沉没。俾斯麦号还击伤了威尔斯亲王号,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後调遣皇家海军的近一半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战斗中亲自坐镇指挥俾斯麦号的德国海军上将卢金斯也随之丧命。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遭英军掳获,舰长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建成後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吸引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脚柜」重型炸弹炸沉。

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提尔皮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铁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称「德国海军之父」。

性能数据:

排水量:俾斯麦号41637吨/提尔皮茨号42343吨

尺寸(长/宽/吃水):251米/36米/9.99米

动力:12台锅炉,主机设计功率136000马力(最大150000马力),三轴,航速:30节,续航力:9500海里/16节。

武备:8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7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0门20毫米高炮。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320毫米-17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42毫米,指挥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装甲总重17450吨。

舰载飞机:4架水上飞机(用於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19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