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车行旧事

2017年4月18日08:07:23历史解密668阅读模式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围绕车行衍生众多行当

民国时期,出朝阳门往丰润(河北唐山)是少有的长途线路之一。当时,京东玉田、丰润、蓟县一带有很多商人在北京城里做买卖,时不时五六个人合伙雇一辆车回家,一趟四五十块钱,每个人摊不了多少,又方便又实惠。等回程的时候,搭车进北京的就在路边等汽车过来,有时候,一辆车能塞七八个人,连驾驶室也得挤上两个,不行就蹲着,车门脚步踏板上还能站上一个两个的。回来的车费收入叫“搭来回”,司机在交柜时,多少都得说一声,搭来回的收入司机也提成,其余不再分。

当年,司机跑长途搭来回的活儿,最怕过卡子。京东白庙桥有一个,帮沟有一个,守卡子的警察让司机捎带二两茶叶、一条毛巾、一个手电筒是常有的事儿。有时,还让司机留个座位,司机不得不答应。开车的司机都习惯了,也有应对的招儿。汽车一到卡子,司机就把路单递过去,里面夹上一块钱,警察一挥手就过去了,不然,就等着找麻烦吧。

有时,警察帮着留座上来的客人,车钱也很难要出来,一问客人要车钱,他说给警察了,弄得司机也没辙。这事儿掌柜的也理解。

当年,北京的车行儿都知道一件事,一个叫伊达绵的司机路过河北三河,车抛了锚,遇上了解放区的八路军,八路军给他做了吃的,并告诉他,如果他答应留在解放区干,北京城里的一家老小每月有人送米面。司机放心不下老爹老妈和老婆孩子,就很犹豫,八路军也没强求,给他路费,还背他过了河,并送他上路回了城。这件事在车行里传开了,人们都说八路军好。

民国时期,围绕着车行和汽车,产生了很多相关联的行当。比如,在火车站等汽车出入频繁的地方,有一些专门给维持汽车秩序的人,人称“跑合的”。“跑合的”管理汽车,让汽车先来后到排好队,等火车到站客人出来,按先后顺序派车辆,有时候还帮客人提行李。开车的司机也愿意有这么一帮人,省事。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规矩,车行司机走一趟火车站,得给“跑合的”三两毛钱。

在戏园子门口也有“跑合的”,不过他们负责的事与火车站那里的人略有区别:送人来看戏的汽车,停在一边,司机可找地喝茶歇着去,车由“跑合的”看着,散戏后,客人一出门口,“跑合的”便吆喝司机过来。秩序井然。不过,到了年根底下,“跑合的”一准会挨着车行走一圈,说是拜年,其实是让车行给点钱,不过车行也感谢他们一年的关照。

跟车行沾得上边的,还有一个修车的行当。当年北京这行当里最有名的叫孙伯海,他就住在万明路南头路东,他是天津美国洋行里的半科班生。至今后人还保存着美国汽车修理手册。

孙伯海因为有名气,采用坐地经营的方式,等着人家找上门来。真正开车行的都是自己修,白天拉活,夜里修车。找人家修车,不是把钱往人家口袋里塞吗?车行里修车,只要最后引擎能打着,车轱辘能转就行。

当然,也有走街串巷的修理匠,工具包往腋下一夹,修小毛病,赚点小钱儿,他们就叫“夹包的”。

香厂路附近曾有汽车配件一条街

开车行一般都得有个字号、铺房和电话。不过,也有只有汽车,其他什么都没有的。那怎么办?就要借别家车行的招牌,把车停在有字号的车行里,走人家走剩下的活儿。当然,这是两相情愿的事。车行图个壮门面的效果,有时一个车行能有几辆汽车同时挂着。而借人家招牌的,就得给人家交点管理费。那时,也有几个车户合伙租一处铺房,装个电话,登记字号的,各项费用均摊,那就不叫借招牌了。

有趣的是,当时也有一没字号,二没铺面,三没电话的车户,且又不挂靠某车行的车户,他们开着车满街转,人称“野鸡车”。一般这种车户没有固定的主顾,收入也就偏少。跑野鸡车还有一个原因,一般车况都比较差,跑一趟是一趟,转一天是一天,三天两头修车,说不定哪天就不干了。

民国时期,开车行添置新车的很少,一般没有那实力。有一些是从外国洋行租赁汽车,然后分期付款。不过,更多的车行是倒腾一些旧车,拾掇拾掇就投入使用,投入极少,赚头颇丰。比如,弄个福特的车壳子,搭上一台道济的引擎,车只要能跑就行。

当时,人们主要看车的外观,汽车漂亮是首要的。人们看到了好看的汽车,就直夸司机,“您这车真漂亮!”车主往往这样回答:“嗨!攒儿车!”曾有一个车行老前辈,花2600块钱买了一辆八成新的雪佛兰,拆下引擎盖就卖了2600块,然后,他从阡儿路花二百块买了一台四缸旧引擎装上,照样用,这等于白赚了一辆车。

攒车的大多弄些旧汽车配件来攒,主要是因为便宜。原来香厂路一带车行特别多,香厂路附近的阡儿路就形成了一个汽车配件一条街:收旧车、拆旧车、卖配件一条龙。像样点儿的配件往往摆在店铺里卖,跑烂了就堆在路边,保不齐谁瞅上了就有用。干这行的,往往也都会修修配配。他们闲着的时候,东拼西凑整出个“光屁股”引擎来(不带电机、启动机、化油器等配件的),这时,车辆卖价就高了,不过,比买新的汽车还是便宜许多。(彭泽民)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