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才与王佐是被谁杀死的?他们死后其后代情况如何?

2017年4月20日08:10:32历史解密2,818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1930年2月23日,袁文才与王佐被诬陷误杀于永新县,直至全国解放后才平冤昭雪。袁文才与王佐是被谁杀死的呢?他们死后其后代情况如何?

1930年2月23日,袁文才与王佐被诬陷误杀于永新县,直至全国解放后才平冤昭雪。袁文才与王佐是被谁杀死的呢?

袁文才、王佐两个人之间是很有缘分的。两人均是江西人,并且同年出生,同年被害,真可谓是胜似兄弟俩,真实中两人的感情也是极好的,同样由于家庭贫困,为了谋生,被逼无奈落草为寇,成为当时的土匪。

共产党当时的指导思路便是农村包围城市,于是为了顺利的进行起义,袁文才和王佐两个大土匪便成为我党必须收服的对象了,为了收复袁文才,毛泽东主席曾经亲自出马,做了一系列的说服工作,终于顺利的争取到了袁文才和王佐的支持,将他们两人成功的改编到农民武装队伍内。

成功进入我党之后的袁文才和王佐,在整个革命事业中表现的极为卖力,但因当时我党内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并且有一个指导思想出台,大意是说土匪出身的革命者,当用完之后要彻底镇压,这一个思想一直困扰着革命的领导者,一直到最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袁文才发现了那份指导思想的文件,大惊之下的袁文才为了保命,连夜逃回了他的根据地井冈山,并形成了与红军对峙的局面,最终被我党镇压,袁文才和王佐也因此送掉了性命。

1930年2月23日凌晨5时左右,朱昌偕率十几个警卫人员敲开了袁文才的住房门,随即向尚未起床的袁文才开枪。袁文才当即被打死在床上,副官李筱甫也被打死。

住在不远处的王佐一贯警醒,听到枪声,情知不妙,急忙爬起,在随从的簇拥下,直奔马厩,牵出坐骑,翻身上马,慌忙往东门疾驰,窜上禾水河上的浮桥,岂料河中浮桥已被拆掉,王佐连人带马栽入河中。王佐抱着马脖子,拼命划向对岸。就在他快到达对岸时,守候在此的红五军第四纵队突然钻出丛林,喝问口令。

王佐哪里答得上,只是回答说是三十二团王佐副团长。话音未落,岸上泼水似的子弹一齐射向潭中,王佐就此命丧冬瓜潭。

与此同时,城中的三十二团除逃脱了部分人外,大部被缴械控制起来。

就这样,朱昌偕不但杀了红四军留下的干部宛希先,还将毛泽东花了不少心血争取、教育过来的两位绿林好汉,已为革命作出了一定贡献的袁文才、王佐等人杀害了。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淮军与湘军两者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

淮军与湘军两者有何区别?

自秦朝统一六国后,两千多年直至到了清中期,中国始终是一个单一制的军政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到了晚清, 这种军政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1840年,随着洋枪大炮、鸦片贸易和不平等条约,“天朝上国”的大门被...
汉叫帝唐叫宗,原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

汉叫帝唐叫宗,原因为什么?

从商朝开始、帝王去世之后有庙号,所谓庙号,就是在太庙祭祀时候用的名号。而谥号则起源于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两个先王摆功,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个做法叫...
古人的以帽取人 究竟有何讲究? 历史解密

古人的以帽取人 究竟有何讲究?

“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因为古人不剪头发,又认为成年人披头散发是极其失礼的,所以帽子,也就是冠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了。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使用不一样的冠,并且和服装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