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择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处决死囚,即“秋后问斩”。这是为了顺应天时,合秋冬肃杀之气。“问”的本义就是审问,后来才衍生出了“判处”的意思,而“问斩”就是指判处死刑。
探索网配图
古人有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执行死刑是在秋冬季节,与古人信仰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生命力旺盛,秋冬是树木凋谢的季节,万物凋谢。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时时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遭到天神的惩罚。古人以为皇帝是天的儿子,就要服从更要恪守,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一样。
探索网配图
有大量证据表明,汉朝时期,死刑的执行限制在秋季和冬季举行,已经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深化人们心中的事实。根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集中处死。
探索网配图
选择秋冬二季实行的缘由,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不用种粮食,强迫民众观看,有考虑示警的作用,当然这也与古人“不误农时”的考虑有关。
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是三儿子李亨。李亨原名李嗣升,后来改叫李浚,再改叫李玙、李绍,最终用名李亨。先封作忠王,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立为皇太子。李亨娶的正妻是韦氏,做太子后,韦氏册立太子妃。韦妃的哥哥韦坚也是朝中高官,身居刑部尚书(司法部长)之职。本来太子李亨的婚姻正常和睦,无奈玄宗执政后期,朝中出了个弄权的宰相李林甫。这位十分擅长奉迎而又口蜜腹剑的家伙,屁股坐在玄宗溺爱的武惠妃一边,所以不断力挺武氏生子寿王李瑁接继龙位,故而挖空心思要搞掉太子李亨。
苍天不识蛀虫,太子李亨终于让李林甫有了口实。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李亨一高兴,携东宫人马一起出游,花灯闹市里,巧遇大舅哥韦坚,韦坚一时也忘了朝中忌讳,呼朋唤友地叫来本人的一个哥们。这哥们叫皇甫惟明,时任驻守边关的军事头头,与李林甫是死敌。李亨、韦坚、惟明三人,见上元月好,何不把酒言欢,相跟着来到长安城崇仁坊的景龙道观,狂嗨了一宿。
探索网配图
皇甫惟明属于边关守将,依规皇亲国戚不得与边将私自往来。景龙道观三个好哥们无意间的一次宴聚,被李林甫的眼线发现,立马报告了主子。李林甫抓住这个把柄大做文章,遣亲信上奏玄宗,貌似弹劾韦坚,实为中伤太子,添油加醋地在李隆基这儿煽风点火,诬称太子李亨结纳妻舅,拉拢边将,欲谋大位。
这一来可把李亨吓得不轻。大舅哥韦坚被贬,皇甫惟明解职放逐,籍没其家。李亨战战兢兢熬过了一段时间。好在父皇开明,事情眼看基本平息,李亨正要长出口气,未曾料到他的另外两个小舅子平地掀起波涛。小舅子一个叫韦兰,一个叫韦芝,兄弟俩上书替兄长韦坚鸣冤。鸣冤就鸣冤吧,哥俩不知轻重地搬出太子李亨来给韦坚作证。这一下坏了,这不正阐明太子与韦氏一家人混同一体吗?李隆基顿时看儿子李亨的眼神也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