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为什么四千英军就能干翻拥兵百万的满清?

2017年5月11日09:18:45历史解密902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鸦片战争中为什么四千英军就能干翻拥兵百万的满清?为什么面对四千英军,偌大的中国,竟然输了,而且还输得那么惨。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上面是我在百度百科中找到的,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大概经过。

可是历史不可能如百科介绍的那么简单,我们的历史课本因篇幅有限,也不能告诉我更多关于这场战争的一些事情。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场战争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为什么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会选择在1840年呢?这不仅仅是因为林则徐在1838年虎门销烟,然后英国从那时开始筹备发动战争,到1840年刚好准备完毕,可以发动战争那么简单。

之所以选择在1840年,发动战争,根本原因是因为英国人不再惧怕大清朝。而在此之前,中国是能掐住英国人脖子,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命脉的。

这并不是笔者在胡言乱语,而是事实。这事是这样子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是国际贸易大国,而且绝对的优势地位,中国所产出的产品,有三大王牌,除了瓷器、丝绸外,另外一件王牌就是茶叶。茶叶在古代可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物资,因为在1839年前,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是不懂得如何种茶、制茶的,而茶叶却是硬通货,必需品,是在国际贸易中占很大比例的商品,特别是英国人喜欢喝茶,他们却不能种茶、制茶,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人千辛万苦的在全世界掠夺得到的财富,却不得不拿到中国来换取他们喜欢的,必须的茶叶,在当时世界贸易中,因为英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头号殖民帝国,所控制的地区及人口非常多,包括独立出来的美国,都非常喜欢喝茶,所以当时茶叶在世界贸易中是占很大比例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也就是说,如果在英国人没有掌握种茶、制茶技术之前,他们是不敢发动战争的,因为只有中国切断茶叶的供应,英国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这是其无法承受,这是英国的资本家所不能容忍的。而就在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839年,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正式出产了著名的阿萨姆红茶,英国人再也不用担心发动战争会被被中国人掐住脖子,所以敢发动战争。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鸦片战争中为什么四千英军就能干翻拥兵百万的满清?为什么面对四千英军,偌大的中国,竟然输了,而且还输得那么惨。

而关于鸦片战争,有一件事,我估计是很多中国人都想不通和感到愤慨,那就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体量庞大,综合实力至少是世界第二,有数亿人口,一两百万军队的“超级大国”,为什么面对四千英军,偌大的中国,竟然输了,而且还输得那么惨。

仅仅是因为英国人船坚炮利吗?仅仅是因为英国人的武器比中国人先进了几个时代吗?

显然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同样的时代,甚至是几乎同样的时间段,英国人和阿富汗人也打了一战。

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1839年,英军杀入了阿富汗,一开始也是摧枯拉朽的打得阿富汗人毫无招架之力,可是不久却陷入了阿富汗的战争泥潭,在阿富汗人英勇的反抗下,最终三万英军全军覆没,狼狈的退出了阿富汗。

要知道阿富汗在当时还是一个正式成立国家不到一百年的小国家,在当时大清朝的常备军及地方团练,也就是正规军事力量及有军事战斗能力的力量,这些人数估计就比当时阿富汗总人口还多了(有说当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人,也有说清军总兵力两百万的,总之是一支数量庞大,人数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的)。

从一开始的四千人,到最后加到了一万八到两万人,远征万里之遥的超级大国,怎么看当时中国的赢面是很大的,虽然在局部地区,可能清军在人数上无法对英军达到绝对优势,但是如果清军坚持抵抗的话,单单是靠“拖”,也能将英军拖死在中国沿海。

当时中国想要击败英军,其实一点都不难,先用一招“避而不战,坚守不出”,然后再对英军的后方基地进行骚扰,就能将远征中国的英军给拖死,累死。

这是很简单的招数,连笔者这种军事白痴,都能想到的道理,满清朝廷不可能想不到,我们可以说满清朝廷腐败无能,可是真不能说满清朝廷的皇帝和文武大臣都是酒囊饭袋,他们当中肯定有不少饱学之士的,而满清皇族对《三国演义》可是推崇备至的,在当时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现在的满清余孽不还说满清没有昏君吗?既然不是昏君,那么基本的兵法总归知道吧?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及历史学家搜集了无数的证据证明,当时清军在火器上,并不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清军将士普遍能做到浴血奋战,而且当时清军军法是非常严苛的,丢失阵地是要严惩的,所以许多将领自杀也不逃跑和投降。

可是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惨败,和英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鸦片战争中为什么四千英军就能干翻拥兵百万的满清?为什么面对四千英军,偌大的中国,竟然输了,而且还输得那么惨。

为什么清军明明数量庞大、中国当时综合实力不弱,清军完全有办法在初期战争失利后,采取固守等待劳师远征的英军出问题,即便做不到如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亚人那般,人人皆兵,誓死抵抗,浴血奋战,仅仅是拖着,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可是为什么清朝不那么干呢?

原因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竟是因为清朝比英国人更拖不起。没错,一个在本土作战的政府,比一个劳师远征,都已经爆发了疫情的外国军队还拖不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这个朝代并不是由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建立的,而是一个满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这个朝代是靠血腥的屠杀,高压的政策来维持其统治的。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是一个水深火热的国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不久,中国就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白莲教起义,这已经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清朝已经由盛入衰了。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还能统治这个国家,竟是靠放纵统治阶级剥削百姓,扩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来维持其统治的。

说白了就是,清朝已经对官员贪污腐败、贪赃枉法、肆意勒索视而不见的地步,只要不激起民变,大清朝的官吏可以随意盘剥百姓,勒索商户。即便是在所谓的康乾盛世,那也是哀殍遍野。清朝的统治者,将利益让渡于官吏士绅阶级,然后通过得到这些人的支持,以维护自身的统治,然后再通过在满清入关时对汉人的血腥屠杀,在汉人面前树立了一个不可战胜的残暴形象,再加上思想上的控制,政治上的高压,迫使中国人,特别是汉人成为麻木的、贫穷的、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以维护自身的统治。

但是这种高压强迫政策,注定是不可能持久的。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马戛尔尼使团在天津登陆正式访华。英国人所了解以前的汉人王朝中,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帝国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服从长上,尊敬老人。哪怕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万千子民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中,可眼前被满清所奴役着的中国一下子就粉碎了他们对清廷的好感和对汉人的艳羡。

英国人对当时中国人的冷漠、缺乏人道主义关怀和公共观念也大为惊愕。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最后,英国人劝说自己船上的人开过去救援也得不到响应。

英国副使斯当东编辑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认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斯当东男爵:“(清国)贫穷得令人惊讶,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会被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捡去吃”,所见的清国军队军着也如同“叫花子般”。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还是所谓康乾盛世时的中国,再经过四十多年的恐怖统治,期间还有一二十年的战争,可想而知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百姓,是生活得如何水深火热,可是当时的清朝实行高压恐怖统治,愚民教育、压制着百姓的思想,任由官吏盘剥百姓……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生怕有任何外来力量,点燃汉人百姓的愤怒,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清朝政府不敢打,为什么呢?他们好不容易架起了一个“大个子”,在汉人面前竖起了不可战胜的形象,真要打起来,已经腐败不堪的八旗兵就露陷了,汉人就要起来反抗了,事实上也是,在这不久后就爆发了差点要了满清命的太平天国起义。

慈禧为什么说“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清朝朝廷为何后来常说“保中国就不保大清”,他们要是继续打下去,也许能赢了英军,可是却会露怯啊,到时候他们失去的是整片江山,所以他们宁肯将领土将主权将利益让给“友邦”,也不愿意维护“中国”。毕竟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是中国,大清是大清。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