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耻下问篇:七岁的老师项橐

2017年5月12日18:23:45历史解密1,487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古代圣人,常常会制造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怪事来。

譬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列中国第一位、世界前几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人称“大成至圣文王先师”(简称“圣人”)的孔丘孔仲尼孔子老先生,他够不够格当“博导”呢?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谦虚向别人请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请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谦虚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本人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成语意思是:比喻谦逊好学,不介意向不及本人的人讨教。耻:描述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耻。下,问题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这个低下和差不是对别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讨教的人进步,把本人放低。你向别人讨教问题,那他就是你的老师,哪怕是再简单的问题,只需别人理解,而你又不晓得,哪怕你是这个问题所触及领域的专家,却也恰恰不会,就该去问。这样理解也更好的解释孔子说的:"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

故此,孔先生的老师很多,其中就有7岁的项橐。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野史秘闻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