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2017年5月28日22:39:58灵异报道8,656阅读模式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曾经发生或阴兵过路事件,例如故宫半夜经常会出现一闪而过的宫女或者太监,这其实就是阴兵过路。

 在甘肃与陕西的一些大山深处,也经常发生阴兵过路事件这种现象,当地人叫做山响。

在云南陆良县因为这种现象多发,路过的骡马受惊不敢路过,还得了一 个“惊马槽”的名字。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还有就是1976年唐山阴兵过路事件,当时军队赶着去执行救援任务,途中遭遇阴兵,令人毛骨悚然!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山1976年阴兵过路的情况。

邻居老汪以前是个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在唐山大地震的是后是第一批参加救灾的部队,他给我将过一个故事。

他们接到上级的命令后马上动身,由跟随汽车连进行机动行军(那时的汽车虽然不好但是军队的装备保养的一向很好)。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在他们离唐山灾区还有1个小时路程的时候他们全团的汽车全部抛锚在路边。

当时所有的人都很着急,因为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找不到车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唐山大地震,部队,阴兵借道

大约在晚上8点的时候,汽车的大灯忽然全都熄灭了,老汪忽然接到上面的命令要把汽车退到路的右边。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大约在8点15的时候上面又命令让全体人员上车,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许说话和乱动,这样他们就在车上一直坐着,一直到深夜。

在大家半睡半醒的时候被一阵隆隆的马蹄声惊醒了,当时老汪就坐在驾驶室里,看见从他们的车旁略过一辆又一辆的马车。

这些马车是从唐山灾区的方向过来的。老汪那时20岁左右,身体很好,视力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他只能看到一辆辆的马车。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但是就是看不到赶车的人,只是看见每辆车上的一盏清灯(发着淡绿的 颜色),车上的东西隐隐约约看不太清楚。等老汪摇下车窗探头出去定睛一看,他被吓傻了。

那是人的头,每辆车上都堆满了人头。那些马车大约一共过了30分钟,足有200辆之多。当所有的马车过去后,老汪他们再次发动车子。

唐山大地震,部队,阴兵借道

神奇的是车一点即着, 随后他们便上了路。在路上有战友根据马车上人头的数量,估计大约有20多万人在地震中丧生了。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后来经验证,地震的确导致有20多万人遇难。老汪退伍后与一 位上了年纪老爷爷说起过此事,听老爷爷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阴兵借道……

民间传说,“阴兵过路”起身就是阎王在阳间巡逻,所以引一队阴兵开道,生人最好伏在地上。

切不可抬头或者回头看,不然会被阴兵吹熄了肩头上的阳火,日后必会大病一场,甚至有被阴兵带走的传言。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关于“阴兵过路”,故宫的专家给过解释,说是朱红色的宫墙富含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是磁性物质,可以记录声音。

在闪电雷鸣的气候中,闪电和四氧化三铁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这面城墙有了磁带的记录功能。

但最近一个建筑学家说了,其实故宫墙壁已经被粉刷多次,即便有4氧化3铁,也早就被覆盖了,不可能再起作用。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所以现在这件事情仍然是个迷。此外。故宫不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四合院。

故宫里面冤死屈死的人很多很多,所以,有灵异,其实也不足为怪……

有科学家解释成,是因为大批兵将死亡时恰好遇到雷雨天气,所以将这一景象保存了下来,等到遇到类似的天气,就会重新显示出来。

可是这根本无法解释阴兵过路的现象。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无形的东西,这些很难用科学的手段去解释。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阴兵借道”的现象在中国好多地方都发生过,最著名的就是故宫。

五点之后的故宫,就经常会有一闪而过的宫女、太监,甚至传来人的哭喊声,让人毛骨悚然。

唐山大地震,部队,阴兵借道

所以故宫下午五点之前就不准游人呆在里面了。那个钟点过后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

许多大灾难发生之后会死很多人,往往这些地方许多冤魂聚集一处舍不得离开。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这时地府便会派出地府利器:“鬼差军”来拘魂了。其实从古到今。

一些地方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之后都有机会见到传说中的阴兵借道的。

陕西、甘肃的一些大山深处,也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当地人叫做山响。云南陆良县因为这种现象多发,路过的骡马受惊不敢路过。

还得了一个“惊马槽”的名字。有传言说唐山大地震后,当地发生过大规模的“阴兵借道”。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阴兵过路”的现象最著名的就是故宫,五点之后的故宫,就经常会有一闪而过的宫女、太监。

甚至传来人的哭喊声,让人毛骨悚然,所以在以前,故宫下午五点之前就不准游人呆在里面了。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7.8级地震突然来袭,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24万人民被夺去生命,16万多人严重伤残,直接财产损失达30亿元以上!如此巨大的地震为何来得如此迅速猛烈?7.8级地震为何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伤亡人数?天崩地裂般的地震为何偏偏发生在唐山市?难道大地震背后还暗含着诡异?让我们窥探唐山大地震前令人毛骨悚然的各种灵异怪现象……

  【恐怖极了的鱼】

唐山八中教师吴宝刚、周萼夫妇: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突然增多。他们只是奇怪,多少日子里难得买到新鲜鱼,为什么今天特别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这是哪儿的鱼?”“陡河水库的。”卖鱼人告诉他们,这几天怪了,鱼特别好打。”这一对夫妇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灾难已经临头。几天后,他们于地震中失去一儿一女。

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打渔人:鱼儿像是疯了。7月20日前后,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唐山市赵各庄煤矿陈玉成:7月24日,他家里的两只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来的鱼又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农场四分场养鱼场霍善华:7月25日,鱼塘中一片哗哗水响,草鱼成群跳跃,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飞快地打转。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7月27日那天,不少船员挤在舷边垂钓。油轮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钓钩,片刻就能钓上一百多条。有一位船员用一根钓丝,拴上四只鱼钩,竟可以同时钓四条鱼。鱼儿好像在争先恐后地咬鱼钩。

【失去“理智”的飞虫、鸟类和蝙蝠】

恐怖极了的鱼、失去“理智”的蝙蝠似乎都在预示着这儿要发生什么大事情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据船员们目睹:7月25日,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气咝咝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动不动,任凭人去捕捉驱赶,一只也不飞起。不久,油轮上出现了更大的骚动,一大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土色的蝗虫、黑色的蝉,以及许许多多蝼蛄、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鸟也飞来了,仿佛是不期而遇的一次避难的团聚会。最后飞来的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虎皮鹦鹉,它傻了似地立于船尾,一动不动。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河北矿冶学院教师李印溥:7月27日,他正在唐山市郊郑庄子公社参加夏收,看见小戴庄大队的民兵营长手拿一串蝙蝠,约有十几只,用绳子拴着。他说:“这是益鸟,放了吧。”民兵营长说:“怪了!大白天,蝙蝠满院子飞。”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唐山地区迁安县平村镇张友:7月27日,家中屋檐下的老燕衔着小燕飞走了。

同时,唐山以南宁海县潘庄公社西塘坨大队一户社员家,屋檐下的老燕也带着两只剩余的小燕飞走了;据说,自7月25日起,这只老燕就像发了疯,每天要将一只小燕从巢里抛出,主人将小燕捡起送回,随即又被老燕扔出来。

宁河县板桥王石庄社员:7月27日,在棉花地里干活的社员反映,大群密集的蜻蜓组成了一个约30平方米的方阵,自南向北飞行。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同日,迁安县商庄子公社有人看见,蜻蜓如蝗虫般飞来,飞行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飞,持续约15分钟之久。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声响,气势之大,足以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唐山地区滦南县城公社王东庄王盖山:7月27日,他亲眼看见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仓皇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有人感到好奇,追打着,好心人劝阻说:“别打啦,怕要发水,耗子怕灌了洞。”

【动物界的逃亡大迁徙】

同时,距唐山不远的蓟县桑梓公社河海工地库房院子里,那几天有三百多只老鼠钻出洞子,聚集在一起发愣。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徐春祥等人:7月25日上午,他们看见一百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挤挤挨挨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村内大转移。天黑时分,有十多只在一棵核桃树下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其余的则不停地哀嚎,有面临死期时的恐慌感。26日、27日两日,这群黄鼠狼继续向村外转移,一片惊惧气氛。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敏感的飞虫、鸟类及大大小小的动物,比人类早早地迈开了逃难的第一步。然而人类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毁灭生灵的巨大灾难已经迫近了。

【不可捉摸的信息】

大自然确实是在警告人类。

唐山东南的海岸线上,浪涛在发出动人心魄的喧响。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带的渔民就感到疑惑:原来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怎么被海水吞没了呢?海滩上过去能晒三张渔网的地方,怎么如今只能晒一张渔网了呢?海滨浴场淋浴用的房子进了海水。常年捕鱼的海区,也比过去深了。距唐山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渔民们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从来是碧澄澄的海水,为什么变得一片浑黄?

唐山地区丰润县杨官林公社一口深约五十多米的机井,从中旬起,水泥盖板上的小孔“嗤嗤”地向外冒气。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7月25日、26日,喷气达到高潮,20米外能听见响声,气孔上方,小石块都能在空气中悬浮。

在唐山地区滦县高坎公社也有一口神秘的井。这口井并不深,平时用扁担就可以提水,可是在27日这天,有人忽然发现扁担挂着的桶已够不到水面,他转身回家取来井绳,谁知下降的井水又猛然回升了,不但用不着扁担,而且直接提着水桶就能打满水!那几天,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有的地方,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干了,有的池塘却又腾起济南趵突泉那样的水柱。

人类有时也收到了大自然的信息,可这些信息是那样的不可捉摸。

在北京、唐山,半夜,不少人家中关闭了的日光灯依然奇怪地亮着。在通县,有人发现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灯管在闪闪发光。

唐山大地震后:部队竟会遭遇“阴兵借道”

27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日子。在唐山林西矿矿区,飘来了一股淡黄色的雾。这是一股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它障人眼目,令人迷茫。人们被那股异味熏糊涂了,他们已经看不清这世界的面目,更弄不清大自然正在酝酿着一场什么样的悲剧。

人们眨着大惑不解的眼睛,迷迷蒙蒙地,不知不觉地走到了7月27日深夜。

【大毁灭前的“七.二七”深夜】

唐山市郊栗园公社茅草营大队王财:深夜12点钟看完电影回家,看见出门前总赶不进院子的四只鸭子,依然站在门外,一见主人,它们齐声叫起来,伸长脖子,张开翅膀,篬撒着羽毛,摇摇晃晃地扑上前。王财走到哪儿,它们追到哪儿,拼命用嘴拧着他的裤腿。

滦南县东八户大队张保贵:7月27日深夜,久久睡不着,老听见猫叫。他以为猫饿了,起来给它喂食,猫不吃,依然叫声不绝,并乱窜乱跑。

那一夜,唐山周围方圆几百公里的地方,人们都听见了长时间的尖厉的犬吠。

丰南县毕武庄公社李极庄大队刘文亮:7月27日夜里,他是被狗叫吵醒的。当时,他家的狗在院内使劲挠着他的房门。他打开门放狗进来,狗却要把他拖出屋去。

唐山市遵化县刘备寨公社安各寨大队张洪祥:他家的狗也不停地狂叫起来,一直叫到张家的人下了床,狗在张洪祥的兄弟的腿上咬了一口,像要引路似的,奔向屋子外。

大厂回族自治县陈福公社东柏辛大队李番:他亲眼看见他家的母狗把7月15日生的四只小狗,一只一只从一个棚子里叼了出来。

夜越来越深了。这是一个充满喧嚣的夜,7月28日就在这不安的气氛中来临了。1时30分,抚宁县大山头养貂场的张春柱被一阵“吱吱”的叫声惊醒,全场415只貂,像“炸营”似的,在铁笼里乱蹦乱撞,惊恐万状。

与此同时,丰润县左家坞公社扬谷塔大队饲养员陈富刚,在一个马车店里正起来喂料。他发现骡马在乱咬乱踢乱蹦,怎么吆喝也不管用。3点多钟,60辆马车的100多匹马全部挣断了缰绳,大声怪叫着,争先恐后跃出马厩,在大路上撒蹄狂奔!

与此同时,唐山地区昌黎县虹桥公社马铁庄大队的李会成亲眼看见:邻居家的二百多只鸽子突然倾巢而出,飞入房顶上空,盘旋着,冲撞着,久久不肯下落!

显然,在唐山地震前,许多人都接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号。但是这些信号具有“不唯一性”——天气闷热也会使鸡犬不宁,连日多雨也会使井水突涨,人们也正是用最寻常的经验解释了那些“异常”。

知识使人类变得敏锐和坚强,知识也使人类变得聋盲和脆弱。197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地震情报通报》中,刊印了一张幽默照片——一只闭眼张口、惊恐惨叫的黑猩猩,照片上方写着:“为什么我能预报地震,而地震学家们不能?”

这是人类的自责。然而人们常常忘了:人是社会的动物,即使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力量。当人各自为战的时候,也并不比动物有更多的优越性。仅仅依赖本能,人甚至远不及动物。在地震这样重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没有形成一个防范的整体,没有相应的通讯渠道和手段对自然界的异常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他们怎能不被突降的恶魔各个击破?

首次濒死调查:唐山地震生还者看到这

 导读: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死亡是否意味着生命的消亡;死亡的经过与死后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佛教对生命的阐释与当代科学研究是否存在某种交集与印证?濒死体验调查研究一直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曾长期处于空白。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教授,1987年和同事刘建勋教授随机找了唐山大地震100位幸存者,进行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不仅是中国大陆首次关于濒死体验的报告,更是国际上获得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论文在世界最权威的《濒死研究杂志》发布后引发全球科学界关注。国内首次发布于1993年《大众医学》第5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温州日报》1996年8月27日对此做了报道。2006年9月6日,《中国青年报》发布了对冯志颖和刘建勋两位科学家的详细专访。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死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中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的研究,已初步解开了谜底。

“天空清澈碧蓝,阳光灿烂夺目,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这时,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眼前飞驰而过,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有一种腾云驾雾的失重感,飘飘荡荡地在空中摇晃。就这样在空中大约飘荡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天色腾胧,残阳如血,四周的景物扑朔迷离,像处在梦境中一般,身体却在瓦砾中挣扎着一动也不能动……”

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可能以为正在读着一本科幻小说。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者真实的濒死体验。

近日,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向新闻界披露了我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新华社在播发这一消息时,称赞这项成果“为中国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形形色色的频死体验

对于人类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尽管人们对“濒死体验”一词很陌生,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一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某种体验。

这种体验在医学上被称“濒死体验”,它是由某些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获得恢复和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的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濒死体验,可以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类。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人由于长期患病,对死亡有一定思想准备情况下的濒死体验。非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濒死体验,如车祸、地震、失足落崖等。

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时,几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是怎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濒死体验的?

地震那年,23岁的刘某是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在那场劫难之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后半生了。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下半身不能动了。

她回忆说:“被砸伤时,我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觉得思路特别地清晰,思维的速度也明显地加快了。一些往事如电影般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飞驰而过。

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嬉笑打逗的欢乐、谈恋爱时与男朋友卿卿我我的甜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受到厂里表彰时的喜悦……这些往事一时间纷纷闪现在脑海中,而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

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生的可贵。因而尽管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回忆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当年只有12岁的农家娃李某还不懂得什么叫地震便亲身尝到了地震的滋味。他被落下来的房梁砸伤了颈椎。他被吓坏了。“我仿佛置身于医院的太平间里,看到许许多多的死鬼和不认识的人。

身体好像已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了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

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心想这回完了,还没长大成人便要与爹娘分离,这里便回顾起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但这些回忆纯粹是一种‘意识流’,想到哪是哪,好像根本不受大脑支配。”

还阳者讲述:被带往地下宫殿,听到生死簿。

28岁的银行职员王某的濒死体验充满了神秘色彩。

唐山大地震,部队,阴兵借道

他说:“当时我正在熟睡中,只听见一声巨响,感觉到一块天花板砸下来压在我的胸部,我挣扎着试图拔出身体,可是怎么也动不了,想喊,却不管用多大的劲也喊不出来。

“这时朦胧之中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虽然离得很近,但相貌却怎么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

他带着我走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得身体在不由自主地跟他走。行至黑洞的尽头,我才发现眼前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那个男人进里面报告。

片刻功夫,我听见里面有人说:‘生死簿上没他的名字,先让他回去吧!’此时,我一睁眼,发现自己早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我做抢救呢。”他的讲述把人们带入了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大学女教师曹某生在旧社会,地震时已活了56岁,却从未相信过有鬼有神存在。尽管地震不仅把她本人砸瘫,而且使她失去了丈夫、大儿子和小孙子,但她不管是在濒死时刻还是活下来之后都不认为这是命运对她的捉弄。

她在濒死时想到的是她所热爱的工作岗位。她回忆说:“当时,我一生的经历在一瞬间一一闪过,从上大学到‘四清’,从‘wg’到挨批斗,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好不容易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就要这么死去。

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工作成绩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了。”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知识女性“临终”前的切身体验。

神奇不等于神秘莫测

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一样,每个人的濒死体验也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神奇”却不能与“神秘莫测”划等号。

在冯志颖及其合作伙伴、天津安定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建勋已完成的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非预期性濒死体验研究中发现,濒死体验绝非完全的杂乱无章,没有规律。

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把人遇到灾难时可能产生的濒死体验归纳为40类,主要有生活回顾、隧道体验、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失重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死亡矛盾感及时间停止、情感丧失等。

有的人濒死时只感觉到其中的一两种体验,有的人则多种体验同时并存或交织出现。根据研究中的统计,有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在对生活历程进行回顾。

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躯体,游离到空中。自己的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

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

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他们“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形象,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或者是在世的熟人等,貌似同他们团聚。

此外,当危难降临时,确信自身已经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是灾难幸存者另一普遍存在的内心感受。有时则呈现为死亡矛盾感,即在确信自身已经死亡的同时,仍然体验着生存于世的喜悦。

研究报告指出,每个人不同濒死体验的产生,受到个人经历、社会心理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相信灵魂及命运、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对濒死体验知识的了解都会直接影响到产生濒死体验的各类及内容。

此外,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也会对濒死体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半数以上的人在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是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同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

在“死而复生“之后,对当时濒死体验的记忆,也往往会在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清晰,用“刻骨铭心”一词来形容这种记忆,绝不过份。

研究死是为了更好地生

濒死体验研究的是死亡,而开展这一研究为的却是活人。冯志颖介绍说,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危险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可反映出他的生存能力。

心情平静和行为松驰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人保存自己;相反,惊慌、恐惧或垂死的悲痛,都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的贮备,加速死亡的来临。因而,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对人们更好地活着,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首先,对濒死体验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医疗照顾,使其适应和增长对死亡的抵抗力。这一点,对于大灾后获救及患了不治之症而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是一种支撑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对企图自杀者可利用他人的濒死体验增进对生命价值的崇敬和留恋,从他人濒死体验中产生幸存于世的喜悦,摆脱厌世思想,重建生活信念。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死过一次的往往看人看事都比过去豁达的多了,许多事情被“看开了”。

此外,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还可从另一个侧面帮助完善关于精神病的科研和治疗……濒死体验研究意义匪浅,但世界上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方面却一直是举步维艰。

早在1892年,瑞士地质学家赫姆便根据对爬山跌下者的调查,对濒死体验做了现象学的描述,开了这项研究之先河。此后10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学者投身于这个领域,但突破性进展一直很少出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濒死体验研究涉及到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心灵学等诸多学科,内容复杂。

另一方面,虽然每个人一生都会至少产生一次濒死体验,但人死不能说话,能够叙述这种感受,可供调查作研究样本的,只能是那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却意外地获得恢复、侥幸脱险的人。其数量在人群中少得可怜。

在中国,开展这项研究更有着其特殊的困难。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让“死”过一次的人自己叙述最不愿回忆的一幕,无异于剥开人家的伤口;再撤上一把盐。

特别是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提起死亡很不“吉利”。即使死里逃生,人们往往也对这段往事不堪回首。冯志颖在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进行调查时,就多次遇到了被访者被突然激怒的难堪场面。

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儿、自己也高位截瘫的工人在被访时突然大声喊起来:“我不回答你们的问题。过去的一切我都不愿意再想起来,我受不了这种刺激!。”

说完便将床上的物品一下子扔在地上。冯志颖等人在对那场造成唐山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的浩劫中的幸存者所做的濒死体验调查中,只获得了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

而据说,这个数字在世界上竟是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研究。谈起这些,作为把濒死体验研究引入中国第一人的冯志颖感慨万千,对那些不愿再触及伤心之处的人们,他时常也产生一种内疚的心理。

遇到被访者不愿接受调查的情况,他从不强迫或纠缠,并且很理解和同情他们,但作为学者,他要把这项研究坚持进行下去,以造福更多活着的人们。

自从1987年冯志颖正式开始濒死体验的实际研究以来,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承认和赞扬。

学术论文在世界上最权威的《濒死研究杂志》上发表后,在这一领域同仁中引起了轰动。目前,在每天承担着大量医疗临床和行政任务的同时,他和他的同事正在濒死体验研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据悉,更贴近大多数人生活的预期性死亡(如疾病恶化、手术并发症、企图自杀等)濒死体验研究课题近日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