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大促进了中外交通的开辟
研讨者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的构成和发展与佛教文化交流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在中古时期(汉至唐),佛教僧侣西行求法,东来传教,或陆路或海路,往返于中国本土与域外诸国之间,是古代东、西方交通往来的重要内容,客观上促进了中古中国对外交通路线的开辟和发展。
按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介永强的说法,佛教传入之初,东汉末年即有外国僧人来华译经。隋唐时期,佛法经像盛于中国,可查的唐代外来高僧就多达五六十人。
而西行求法之第一人,为曹魏时期的朱士行。他当时抵达了西域的于阗。到了东晋南朝之际,法显的西行最为著名。他从长安出发,经过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印度。
介永强指出:“有唐一代,中国僧人掀起西行求法运动的新高潮,西行人数之多,游历地区之广, 空前绝后。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首推玄奘法师。”
探索网配图
介永强以为:“中古时期,佛教高僧大德或跨越流沙,或泛漾洪波,‘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着其先鞭,导夫先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古中外交通的开辟和发展。中古中外交通路线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论其功绩,除了商人,无出缁流沙门之右者。”
玄奘西行诞生了两部重要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前者记述了玄奘西行亲身经历的110个以及传闻听说的28个城邦、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其中对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镇都邑、道路关隘的记载,成为后世学者研讨中西交通路线时比定地名的指针。后者则按玄奘经行的路线记述,更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外陆路交通路线的脉络。
加上之前的《法显传》、《宋云行纪》,几部著作在时间上连续性的记载, 对于后世比较完整地研讨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