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将军:身为国民党却要求加入共产党,被蒋介石骂为“叛徒”

2017年7月5日18:10:07历史解密1,245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张治中嫉恶如仇,眼里容不下沙子。抗战中期,蒋介石大搞兼职,不仅兼任了行政院长、教育部长,还要兼任四川省主席。张治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是行政院长,又是省主席,主席

他是黄埔教官出身,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他曾三上万言书给蒋介石,致力于国共协作,蒋介石说他是“诤臣”,后骂他是“叛徒”。

他就是张治中。

(一)

1911年,张治中受辛亥革命影响参军,那年他21岁。在这之前,他当过“备补士兵”“备补警察”,常常食不果腹。他打仗不惜命,立过很多大功,深得蒋介石赏识。

抗战爆发,张治中以决死之心上了前线。1932年1月,19路军蔡廷锴率领部队在沪作战,孤军不能久持。张治中心急如焚,找蒋介石请战。战前写下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沙场荷戈奋战,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张治中不顾阻遏开赴前线,苦战3月,歼日军6万余,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梦想。

张治中嫉恶如仇,眼里容不下沙子。抗战中期,蒋介石大搞兼职,不仅兼任了行政院长、教育部长,还要兼任四川省主席。张治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是行政院长,又是省主席,主席决定的事情要不要行政院长同意?你是在本人指挥本人,几乎不成体制!”

蒋介石不听劝说,张治中就罢工,蒋介石只得辞掉了省主席职务。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张治中嫉恶如仇,眼里容不下沙子。抗战中期,蒋介石大搞兼职,不仅兼任了行政院长、教育部长,还要兼任四川省主席。张治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是行政院长,又是省主席,主席

图注:1944年,左三为张治中。

(二)

张治中反对内战众所周知,他三上万言书给蒋介石,道:“八年抗战,民穷财尽,人民无日不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假使战争再度爆发,必增人民痛苦。”但蒋介石并不理睬。

1949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进行和平谈判。李宗仁想“划江而治”,被拒绝:“无论和战,均需过江。”经过多轮磋商,构成《国内和平协议》。

当然,南京政府拒绝了《国内和平协议》。此时,何应钦电催张治中速返南京。临走时,周恩来对张治中说:“回去后国民党间谍定会对你不利。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张姓朋友,今天不能再对不起你了!”

张治中也堕入矛盾之中:“不回去吧,本人是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和平决裂,理应回去复命;回去吧,周恩来的挽留是真诚和好心的。”他想到了西安事变,张学良亲身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却被判刑10年,后又被“严加管束”。

张治中对身边人员说,他所憧憬的国民党已经不在了,国民党这个名字实在臭得很,人民听见这个名字就头痛。他承受了周恩来的劝说,留在了北平,并声明同国民党顽固派划清界线,要求加入共产党。

国民党对张治中留在北平之事十分气愤,连发数个电稿对张治中进行猛烈攻击。蒋经国说:“文白先生太天真了!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叛徒”“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张治中嫉恶如仇,眼里容不下沙子。抗战中期,蒋介石大搞兼职,不仅兼任了行政院长、教育部长,还要兼任四川省主席。张治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是行政院长,又是省主席,主席

图注:张治中在延安。

(三)

其实,张治中是不是“革命叛徒”,历史早有公论。他反对内战,倡导和平,酷爱人民,博得世人称赞。

1929年,张治中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长,一个月的薪水跟冯玉祥一样,800银元。而当时南京市民一个月生活费才3银圆。有些军政要员要么讨小老婆,要么盖别墅。张治中却热衷于兴办学校,他以为民族的复兴重在教育,他告诉学生:“我并不希望做大官,希望有一天能回到乡下,做一个教员。”

北京留下张治中,也并非靠高官厚禄。留在北平后,张治中一家经济困难,曾派人找傅作义家人借钱。当得知家人只借了250元时,傅作义随即叫人又拿出500银元。这件事被周恩来晓得后,专门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不晓得你们经济上这么困难,现拨出6000元供你们运用。”

(四)

张治中是独一没有跟解放军交手的国民党将军,也是极少没有跟蒋介石回台湾的亲信重臣。

蒋介石也曾对他表示,不计恩怨,许以高官厚禄。但蒋介石的话,究竟有多少人听进去,谁也不得而知。但何应钦、陈立夫、陈果夫、白崇禧、薛岳、张学良等人,到底还是去台湾了。白崇禧说过:“我晓得去了台湾,定不会有好果子吃,我只是要给历史完成一个交代!”

可后来,这些叱咤风云的将军们,终没有好下场。有的被罢免、有的被暗杀、有的被监视、有的被囚禁、有的孤单终老。世人只是叹息:人世浮尘,繁华落尽,一夜凋谢。

世上事,人间情,莫不是落花痴痴显心意,流水匆匆尽无情。好在,被时代潮流裹挟的只是选择被裹挟的人。最终,该下沉的下沉,该上升的上升,一切又各得其所。尘归尘、土归土,都是历史的尘埃罢了。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