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柳庄十余年,左宗棠在等一个机会

2017年8月22日09:15:31野史秘闻139阅读模式

▶柳庄农耕文化馆,门口的对联和庄内的蓑衣、犁耙、斗笠、锄头等农具,让人不由回想当年左宗棠在此的“湘上农人”生活。 组图/记者陈韵娇

古意浸染的柳庄,宅屋分前后两进:前进北边为谷仓、杂屋,南边为前厅、厢房;后进由两个四合院组成,是典型的晚清民居风格。

在傍晚抵达湘阴樟树港镇柳家冲柳庄时,落日映照在那一排黛青燕子瓦屋顶、白垩墙面、镂空红窗的仿古建筑上,投射到门前的湖水里,煞是好看。它太大,以至于穿越到另一边需要沿着回廊绕一个整圈,但这并不妨碍大家按图索骥,在此找寻中年左宗棠痕迹。

作为清末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左宗棠曾任闽浙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务。这样的他,却曾在柳庄“绝意仕途”安心做个“湘上农人”。

与那个寄人篱下,仕途不顺的青少年左宗棠不同,在柳庄的中年左宗棠,已抛开“三试不第”的失意,摆脱“赘寄岳家”的自大。他躬耕陇亩,植柳明志,开始长达10余年的经世之学实践。自诩为“今亮”的他,在这里“蛰伏”和沉淀,等候伯乐。 撰文/本报记者伍婷婷 实习生刘璐妍

结婚时的对联还在朴存阁门口

1843年,31岁的左宗棠用教书攒下的约900两白银,在距老家湘阴左家塅十里路的柳家冲买下七十亩田。在这里,他精心建造了一座有稻田、坡地、水塘的小庄园,署名“柳庄”。第二年,他与住在湘潭岳父家的妻小搬到这里,开始了“湘上农人”的生活。

柳家冲距离湘阴县城15公里,因修路特别难行。到达柳庄时,没有见到料想中成排的柳树,问旁人,他指着一片青瓦屋顶的房子,“就是那儿了,这是新的柳庄。”

莫非柳庄还有新旧之分?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这一气质独特的建筑群。青红砖交替做的墙让柳庄浸染古意。它里外都在进行道路建设,长长的庭廊周边放满了砖瓦。越过“彷亭阁”,冲头的石水牛和冲尾活生生的老黄牛相望,霎时时空交叠,但又马上就错开。

正寻觅着,“参差杨柳,丰阜农庄”的门联映入眼帘,真正的柳庄就在此了。守了几年院子的周志红翻开院门,“这是在旧址上修复的柳庄,占地4.29亩,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2004年修复完成并开放。”宅屋分前后两进:前进北边为谷仓、杂屋,南边为前厅、厢房、孔子堂(即子弟学堂);后进由两个四合院组成,是典型的晚清民居风格。“快看,圆门右侧的墙壁上,有个农具博物馆。”的确,两壁上的蓑衣、犁耙、斗笠、锄头等农具,会让人想到当年左宗棠在此的一锄一耙的耕读生活。

“他和周饴端结婚后作的那副对联还在”。周志红领着大家去南侧的“朴存阁”看那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左宗棠出生在耕读之家,但一家十口也颇为困难,因而家计主要靠父亲在长沙教书,他父亲逝世后,“家益贫穷”。1832年,左宗棠与湘潭望族之女周饴端结婚,因长兄左宗棫病故,二哥左宗植“终岁旅食”,他将父亲的遗产给了长兄子嗣,只身到周家当上门女婿。同年,他发奋读书,中举人,但1833至1837年,他一连三次名落孙山。1838年,他从北京回来,即决心“不复再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而拟“长为农夫没世”,对联恰似他的心声。

柳庄置田70亩,“巡行陇亩”

当岁月过去174年,柳庄里虽然早已没有左宗棠那70亩田的影子,但他“巡行陇亩”的故事却在这儿留了下来。

左宗棠早年挚友莫过于陶澍,陶澍去世后,他循陶澍之托去安化小淹陶澍府邸教陶澍之子陶桄八年,打造柳庄的积蓄也是期间教书所得。那时分,他给夫人的家书中写道:“吾在此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至富,因得饱读国朝宪章掌故有用之书。”大抵,从那时他就想将“书农”实践了。携妻儿搬至柳庄,一住就是14年,在这里,他摆脱了“寄人篱下”也不再理睬“三试不第”。

在左宗棠以为的“有用之学”中,农学是他最自傲和见长的。1838年从北京归来,他买回不少农书预备“闭门伏读”,并让家人在居所种植桑树、养蚕、治丝。为推广区田法,他撰写了《广区田图说》一书,“指陈其利”,在柳庄置70亩田产后,左宗棠亲身实践,一改当时的大众雇工办法,平时雇佣长工,专设“掌作”(即具有耕作经验的长工师),农忙季节雇佣短工,“柳庄曾建有专门供雇工居住的屋舍。他们运用柳庄的耕牛、农具为左宗棠进行生产。而左宗棠只需按照他们的劳动时间付出工钱,农忙季节供应伙食,收获物则全部归左一切。”左宗棠后裔梁小进引见,在柳庄,左宗棠已经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运营地主了。他甚至“每自安化归来”,则“巡行陇亩”,督工耕作。他告诉家里的长短工在水源充足之地种稻,旱土坡上种茶、植桑竹,“以尽地利”。

梁小进曾根据材料记载给左宗棠的柳庄算了一笔账,“七十亩田地按当时的年岁丰稔,每年可收二百四十石。他家不过十二口人,如按每人每年食用七石,十二人为八十余石,再加上雇工食用,当不过百石左右。”这样柳庄的稻谷一年有一半以上的盈余。

当然,左宗棠在柳庄不仅种稻谷,还进行农业理论总结,曾将多年攻读农书和进行实验的心得分门别类,编写了一部《朴存阁农书》。左宗棠本人也曾计算每年支付雇工工钱,购买农具、肥料、种子等各需开支多少,如“谷价每石一串”,那么每年须“收得二百余石”,“尚可顾本,不然须亏折也。”俨然一个精打细算的农场主。

除农学外,他还广研舆地、天文、军事、历史、时事。后来的三十多年,他先后担任巡抚、总督,供职于东南和西北地区,构成了“置省开屯”“万里输官稻”的筹边韬略,由于早年对农学的研究和运营农业的经验,他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垦荒造林……均有不少成绩。

174年的茶树还在产茶

除了稻谷,左宗棠还在柳庄种茶、植桑、畜牧。

在柳庄那栋古朴的茶楼右边,左公茶园里十几亩茶树郁郁葱葱,左宗棠亲手种植的几十棵安化大叶茶树仍然在。“前年,我邀请了安化黑茶专家考证并确认了这就是安化大叶茶树,距今有170多年了。”从事茶叶运营的钟光引见,如今的柳庄,除了牛背上和池塘边上那七千棵小茶树是他去年栽上的,很多小茶树都是老茶树新发的。

柳庄里的茶树是左宗棠在安化教陶澍之子陶桄时引进的,安化黑茶在清代盛极一时,把陶澍当经世致用榜样的左宗棠对茶市的情形非常熟悉。他在柳庄的旱土坡上种茶,产量非常可观。1864年他提及柳庄茶园时说道,“茶园所入,今岁差可了清国课。”清代国课主要是征银钱,他的茶园能交清70亩田的税也的确阐明收入不错。

左宗棠在柳庄茶树上的探索也用在了此后担任陕甘总督,改革西北茶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在他整理茶务之前,西北地区的茶商靠“茶引”购买茶叶。左宗棠效仿陶澍在官盐运营发放盐票的办法,对茶叶运营实行茶票制度。他又与湖南巡抚协商,对持有陕甘茶票的茶商过湘境时,只征收税金2成,其余8成由陕甘都督府补贴,由湖南应解甘肃的协饷划抵。这一举措处理了甘肃协饷历年拖欠的问题。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陕西战乱,历时10余年,致使运营黑茶官茶的东、西二柜茶商逃散,安化黑茶运销几乎停顿。左宗棠又重新组织茶叶组织——南柜,选派长沙人朱昌琳为南柜总管,使得安化茶叶恢复运销。此外,他督理陕甘政务时,俄国人曾访兰州向他恳求西北地区通商,让湖南、湖北茶销往俄罗斯。左宗棠促成这一提议,大量茶叶经兰州嘉峪关沿古代丝绸之路销往俄国。他的这些举措在当时有效地处理了黑茶边销和出口俄国的贸易问题,也为以后边茶供销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