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2021年3月10日14:10:06野史秘闻79阅读模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地中海海岸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引言

帝国主义总是交替使用战争与和平的反革命战术。用和平的言辞来掩盖战争的准备,是帝国主义的惯用伎俩。我们越是努力扩军备战,就越需要披上“和平”的外衣,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有帝国主义土匪都做过这样的表演。

帝国主义的和平欺骗与裁军把戏

早在德奥同盟条约签订时,德奥就虚地宣称,这是一个“和平的、互相保卫的同盟”,德奥“亲密的同盟不会威胁任何人”.同样,法国和俄罗斯无耻地称赞法俄协议是“共同努力维护和平”。在玩弄和平与欺骗方面,沙皇政府表现最为突出。特别是在它提议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上,旧沙皇扮演了一个非常可耻的角色。

1898年,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别有用心地进行了“裁军”。在“维护和平”的旗帜下,我们倡议召开国际和平会议。它一方面是因财政困难,想争取时间,尽可能地限制对手,减慢扩军速度,从而装出一副爱好和平的样子,另一方面,企图以高唱和平的口号来缓和同英日在远东的紧张关系。沙皇还企图抛出一个关于各国“渐进的按比例裁减军队数量的协定”的建议,把裁军作为使俄国军队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缓兵之计。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叔叔、实际上负责俄罗斯海军的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明确声称:“如果渐进和比例裁军协议能够使我们的人数超过邻国的军队,那么,当然,我永远不会反对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旧照片

1899年1月11日,沙皇在一八九八年八月二十四日,沙皇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煞有介事地呼吁“维持普遍和平和适当裁减压在各民族身上的过多军备”,要求“制止不断进行的军备扩张,寻求防止威胁整个世界的灾难的途径”。,向所有国家发出第二份照会,提出了关于会议事项的八项建议。帝国主义者对沙皇政府的所谓“和平建议”深表怀疑。根据凯撒威廉二世的说法,这是一个“诡计”,“谁拒绝邀请,谁就破坏和平”。就连俄罗斯的盟友法国也对此不感兴趣,怀疑这次会面对法国不利。然而,别有用心的政府中没有人愿意公开拒绝,但他们都假意同意。一八九九年五月十八日至七月二十九日,第一次和平会议终于在荷兰海牙开场,有二十六个国家参加。

帝国主义从来不可能有真正的裁军,他们不过是利用这次和平会议进行投机。甚至向发起这次会议的沙皇政府的部长坦白了,并且绝不能期望这次会议“有任何实际结果”;外交部长穆拉维耶夫只是认为裁军是一个“乌托邦”。帝国主义的性质决定了会议不会产生任何结果。虽然它被称为“和平会议”,但它对军备限制没有兴趣,只是表示“希望”各国政府将考虑限制陆海军的军事力量和军事预算。就这样,会议仅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陆战法规等三项公约以及禁止从气球上投掷炸弹和爆炸物等三项宣言,还决定创立一个“常设仲裁法庭”。,的会议在一片空洞而虚伪的喧嚣中结束了。这是一部丑陋的帝国主义和平欺骗的戏剧,由沙皇政府策划和导演。斯大林同志曾经尖锐地批评过这次会议,说:“海牙会议是1899年召开的,会上宣布了和平,假喊裁军。这是典型的极端虚伪的资产阶级外交。他们竭力用高喊和平、高唱和平来掩盖备战新战争的活动。”

鉴于第一次海牙会议不仅没有使帝国主义裁减一兵一卒,更没有带来什么和平。相反,战争危机不断加深。's对第一次海牙会议普遍不满,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议召开第二次海牙会议,并建议沙皇政府仍应出面邀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当时,美国总统巴拉克西奥多罗斯福

第二次海牙会议从1907年6月15日持续到10月18日,历时4个月。参加会议的国家增加到44个。除了确认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限制军费负担的“希望”外,这次会议干脆把限制军备放在一边,没有列入议程,却把大量时间浪费于制定陆海战的种种具体法规上。会议重申了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三项公约,并通过了10项新的关于中立和海战的法律和条例。和第一次海牙会议一样,第二次会议虽然签署了不少文件,却都是一纸空文,丝毫也没有能够限制帝国主义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扩军活动,也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施放的烟幕越是和平,帝国主义扩张的势头就越大,战争的危险就越大。第二次海牙会议后,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无休止的战斗。这本身就是对沙皇俄国发起的和平会议的绝妙讽刺。

第二次海牙会议施放的和平烟幕未消,英德之间的裁军骗局又开场。双方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英国为了束缚德国的手脚,自一九五年起,就不断提出缓和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建议,暗示恢复英德友好关系的最好办法是,推迟德国的海军计划或使英德双方的海军达

成某种适当的比例。一九〇八年,英德之间进行了新的谈,英国企图压德国放慢海军扩建速度。德皇又不予理睬,声称:“牺牲德国的海军建设来改善与英国的关系”,乃是“荒唐无礼”的举动,并命令德国的海军法案要“一字不漏地加以执行”。但当时,德国对英德开战是否有最后胜利的把握,仍深感疑虑,因而在一九〇九年六月由首相毕洛召开的秘密会议上,决定要“造成一种缓和的气氛”来麻痹英国,争取时间,加紧作好战争部署。

于是两国使节穿梭来往,裁军骗局又继续下去。一九一二年,英国又派卡赛尔和哈尔丹赴德,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裁军谈判,英国以德国承认自己的海军优势为前提,企图在争夺殖民地方面给予让步,来换取德国停止或放慢造舰速度。经过长时间的争吵,英国坚持二比一,德国却要求十比十六,直到一九一三年十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在曼彻斯特发表演说,提出了关于“海军休假”即各国军 舰建造停止一年的建议,英德双方进行了最后一次海军谈判。由于彼此互不相让,这场裁军骗局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丘吉尔青年时期旧照

斯大林指出:“许多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和平主义是和平的工具。这是根本不对的。帝国主义的和平主义是准备战争的工具,是用虚伪的和平词句来掩盖备战的工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事实证明,帝国主义决不会有什么和平与真正的裁军,他们裁军是假,扩军是真;和平是假,备战是真。无论是老沙皇的和平欺骗,还是英德之间的裁军把戏,不仅没有延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反而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巴尔干和地中海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帝国主义在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通道;苏伊士运河是地中海通往印度洋及太平洋的最近航道;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则是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咽喉。恩格斯曾指出:“谁掌握着这两个海峡,谁就可以随意开放和封锁通向地中海的这个遥远角落的道路。”此外,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和塞得港,以及马耳他、克里特、塞浦路斯等岛屿都是地中海区域的重要战略据点,因而是帝国主义大国垂涎已久的争夺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地中海地图

巴尔干半岛为欧洲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加紧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四十亿马克,英国约有五亿马克,德国约有二十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

因此,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错在一起。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它们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的野心,都力图插足地中海及巴尔干地区,致使这一地区成了帝国主义大国争夺的焦点。它们在这里制造了一系列的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使两大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战争危险日益增加。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北临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尔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摩洛哥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矿藏丰富,早已成了欧洲各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法、德、英、意、、西等欧洲帝国主义国家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彼此排挤、争夺,相持不下。由于摩洛哥人民对帝国主义一直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到二十世纪初,摩洛哥在形式上仍保持着独立。但法国在占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 之后,在摩洛哥的势力迅速扩大。为了巩固自己在北非的势力,法国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一九〇〇年,法国同意大利订立协定,允许意大利在的黎波里(利比亚),有自由行动权,意大利则默认法国在摩洛哥有扩张的自由。一九〇四年四月,英法协约签订,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权益”得到了英国的承认。接着,法国又同西班牙进行谈判。十月,法西两国在巴黎签订协定,具体规定了两国在摩洛哥的势力范围和各自的帝国主义权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摩洛哥的传统建筑

自此以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一九〇五年一月,法国向摩洛哥提出,由法国“协助”摩洛哥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等进行全面改革,企图完全控制摩洛哥的内政和经济,把摩洛哥变为自己的保护国。德国原来对法国在摩洛哥和北非的扩张一直采取纵容态度,目的是让法国把注意力从欧洲移开,以期法国打消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念头。但是,英法协约的签订,使德国敏感地意识到英法已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它。同时,德国还看到,法国力量的日益增强和在地中海的势力不断扩大,必将威胁自己的称霸计划。为了试探英法协约的牢靠性并遏制法国的扩张,德国决定在摩洛哥采取干预行动,对法国施加压力。

一九〇五年三月三十一日,德皇威廉二世在首相毕洛陪同下突然来到丹吉尔港访问。他在前来欢迎的摩洛哥国王代表和各国公使面前发表了煽动性讲话,伪善地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国家的君主。并在维护摩洛哥主权的幌子下,要求各国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实际上是否认法国的特殊权益。他还表示“决心维护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警告摩洛哥苏丹对于法国提出改革的建议必“慎重从事”。四月,,德国又通过它驻摩洛哥公使,要求摩洛哥苏丹拒绝法国的改革计划。

随后,德国向参加签订一八八〇年关于摩洛哥问题的马德里公约的美可英、法、西、俄等国发出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 里公约关于“在摩洛哥境内,与会各国均享有最惠国待遇,不得授予任何一个外国的臣民以任何优先权”的规定,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显然,德国是想以此限制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地位。德国还对法国进行战争威胁。德皇威廉二世狂妄地说:“我向法国抛出了手套,而法国人不敢把它俯拾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法国军舰旧照

法国对于德国在摩洛哥的挑战,开始是持坚决对抗的态度。法国外长德尔卡塞认为,法英签订协约后,英国将支持法国的立场;意大利和西班牙同法国订有秘约,也将会守中立。所以他主张对德国的挑战给以回击。一九〇五年六月,法国派军舰去丹吉尔进行恫吓。英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也积极主张一旦发生战争,要给法国以军事援助,以便打击还不很强大的德国海军。德法关系一时非常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是,以法国总理卢维尔为首的大部分内阁成员认为,英法协约还不稳固,法国的可靠盟友俄国因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和国内爆发了一九〇五年革命,还没有完全从困境中脱身,如果法德开战,势必不能全力支援法国。卢维尔说,“英国的海军没有轮子,不能代替俄国的炮兵,也不能保卫巴黎。”考虑到法国本身也还没有作好战争准备,他们主张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因此,当德国关于“如果法国军队越过摩洛哥边界,德军就立时越过法国边界”的警告传来后,卢维尔立即召开内阁会议,指责了德尔卡塞的强硬政策。德尔卡塞不得不辞职。经过磋商,法国表示同意召开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于一九〇六年一月十四日在西班牙的阿耳黑西拉斯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十三个国家。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也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间的一次政治较量。双方都想通过会议把大多数国家拉到自己方面来。德国想借此在外交上战胜法国,削弱英法协约的效力,英法则力图孤立德国,削弱三国同盟的联系。会上,英国和俄国积极支持法国,美国也倾向法国一方。意大利经过一九〇〇年与一九〇二年与法国两次订立协定,也支持法国而不支持德国。西班牙也与法国采取一致立场。奥匈帝国虽然支持德国,但因摩洛哥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态度也不积极。其他小国,有的跟着英法跑,有的持中立态度。

这样,德国在会议中便处于孤立地位,不得不在讨论摩洛哥具体问题时对法国作出退让。最后,会议于四月一日签订了一项总议定书,伪称与会各国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让几个大国提供贷款创办国家银行,而法国占较多股份。会议中争吵最激烈的是摩洛哥警察管理权问题。法国极力要控制这一特权。议定书最后规定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维持治安”的权力交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各港口和重要城市设置的警察局由法国和西班牙派任教官。于是,法国就能随时以“维持治安”为借口,对摩洛哥进行控制和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法国军舰旧照

阿耳黑西拉斯会议的结果与德国的愿望相反,不但没达到打击法国、削弱英法协约的目的,反而促使了英法关系进一步加强,法俄联盟也进一步巩固,法国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关系也有了改善。德国由于在外交上十分孤立,未能压服法国,只好暂时放下对摩洛哥事务的干涉。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暂时“缓和”;却埋伏着更大的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和列强在巴尔干的争夺

摩洛哥危机以后,一九〇八--一九〇九年又在巴尔干发生了波斯尼亚危机。这次事件是由于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 维那的吞并而引起的。这次危机使俄、奥、德关系十分紧张,几乎导致战争。它反映了各帝国主义在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波斯尼亚危机期间的士兵

波斯尼亚危机的渊源要追溯到俄土战争和柏林条约。当时沙皇俄国背着巴尔干人民同奥匈进行了肮脏的交易。它为了换取奥匈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许诺奥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后来,柏林条约又承认波、黑两地由奥匈代管。但俄国因自己的贪欲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占领黑海海峡的愿望没有实现而极为不满。以后,俄奥在巴尔干竭力培植自己的力量,挑拨巴尔干各国的关系,各自同巴干国家订立秘密军事条约,企图改变巴尔干现状。沙俄帝国主义在向巴尔干侵略扩张时,打着“泛斯拉夫主义”的幌子,声称自己是斯拉夫人的“天然支持者”和“保护者”,借以掩盖其控制巴尔干和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所以,恩格斯指出:“泛斯拉夫主义是在并不存在的斯拉夫民族这一假面具之下争夺世界霸权的骗人计划”。

一九〇八年七月,土耳其发生了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青年土耳其党人推了哈米德二世的独裁统治,宣布恢复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奥匈帝国认为这是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一个好机会。同时,它认为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可能改变土耳其亲德的政策,而使俄国在巴尔干和土耳其的影响加强。为此,奥匈想拉拢俄国,乘土耳其国内局势未定之际,来共同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俄国也认为这是分割土耳其领土和染指黑海海峡的有利时机。

于是,一九〇八年九月十六日,俄奥两国外交大臣在布赫劳举行会谈,双方达成秘密协议:俄国同意奥匈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则支持俄国修改柏林条约有关两海峡的规定,同意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对俄国舰队开放。两国商定关于执行上述协议的详细办法,应召开一次国际会议来决定。会谈还阴谋联合干涉土耳其革命。布赫劳会谈是俄奥两个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瓜分土耳其领土、打击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分割巴尔干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勾结。同时也是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而采取互相欺骗、麻痹对方的一种外交手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哈米德二世

会谈后,为了征得盟国的同意,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前往英、法等国探询对布赫劳秘密协议的意见。法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对于向俄国军舰开放海峡问题没有明确给予支持。英国不仅对俄国背着英法同奥匈作秘密交易表示不满,而且也不同意单独对俄国舰队开放海峡。它提出如果开放两海峡,那就应使各大国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意味着允许各大国军舰进入黑海。而这又是俄国所绝对不能同意的。正当伊兹沃尔斯基在西欧游说时,奥匈帝国却迅速采取了行动。一九〇八年十月六日,奥匈宣布正式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入自己的版图。俄国由于目的还未达到,国际会议没有召开,海峡问题也没有解决,奥匈又先行吞并了两地,便向奥匈提出抗议。俄奥两国开始了狗咬狗的斗争,关系顿趋紧张。这里充分表现了帝国主义之间尔虞我诈的虚伪关系。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大部分居民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长期以来,他们为了摆脱土耳其统治和俄、奥等帝国主义的奴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奥匈帝国的扩张行径激起了南部斯拉夫人民的极大愤慨。塞尔维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十分高涨,强烈反对奥匈吞并波、黑两地,要求以武力抵抗奥匈侵略。塞尔维亚一向把这两个地区看做是它未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的一部分。因此,也向奥匈提出抗议。俄国为了自私的目的,企图利用塞尔维亚人民的正义要求,在南部斯拉夫人民中煽动对奥战争。奥匈力图用武力压服塞尔维亚。

十一月,奥匈帝国宣布部分动员,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威胁。它想以此来打击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和民族压迫的反抗情绪,同时削弱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德国认为波斯尼亚危机造成的形势,正好可以用来阻止俄国向巴尔干和土耳其的扩张,因而便积极支持奥匈,以实现德国自已向中近东的扩张计划。十二月八日,德国首相毕洛公开声明,德国无条件地支持奥匈。威廉二世在德国驻彼得堡武官于十二月十日写给他的报告上批示:“这正是对俄国算账的最好时机”。毕洛还指示德国总参谋部与奥匈总参谋部接触,讨论和制订对俄国和塞尔维亚的具体作战方案。

土耳其政府对奥匈吞并波、黑两省,开始时提出强烈抗议,但得不到列强中任何一国的支持,只好暂时保持沉默。不久,亲德的土耳其政府在德国影响下,于一九〇九年二月与奥匈签订协定,土耳其以二百五十万英镑的代价放弃了自己对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两省名义上的主权。这样,德奥对俄国和塞尔维亚的态度更强硬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但德国断然拒绝。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地中海海岸之战使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

图|沙皇尼古拉二世

一九〇九年三月二十一日,德国通过它驻彼得堡大使向俄国建议,用各国换文方式进行磋商解决争端,要求俄国同意波、黑两省并入奥匈,还要求俄国敦促塞尔维亚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省的既成事实。德国还声明,如果沙皇政府继续支持塞尔维亚,那么俄国“将不仅要同奥匈作战,而且将同德国作战”。英法两国对俄国同奥匈勾结企图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和单方面开放两海峡持有戒心,采取观望态度。沙皇俄国认为自己对德奥开战的准备和力量都不足,同时又没有得到自己盟国英法的有力支持,只好对德奥让步。

三月二十二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电复德皇,表示接受德国的要求,同时又对塞尔维亚施加压力,强迫塞尔维亚放弃反抗奥匈侵略的战争准备和停止一切反奥举动。俄帝国主义者对塞尔维亚驻彼得堡公使威胁说,“现在不要发动任何战争,不然你们就等于自杀。”塞尔维亚被迫屈服。波斯尼亚危机的结局,暴露了沙俄利用巴尔干人民的愿望和斗争,以实现其侵略目的的险恶用心,完全戳穿了沙皇俄国所谓“关怀”和“支持斯拉夫民族解放斗争”的假面具。这是沙皇俄国对巴尔干斯拉夫人民的出卖。正如列宁指出:“俄国黑帮分子对 斯拉夫兄弟'的“关怀”是再反动不过的了。这种“关怀”掩盖着早已使俄国在巴尔干声名狼藉的那些最卑鄙无耻的阴谋。这种“关怀”一向就是要摧残某些巴尔干国家的真正的民主。”

结语

波斯尼亚危机加深了各帝国主义在巴尔干的矛盾,促使俄国和德奥更加快其战争准备。俄国对德、奥十分愤恨,而奥匈与塞尔维亚的敌对关系也更趋尖锐,这就埋下了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的火种。

参考文献:

《关于一八九九年第一次海牙会议的历史》

《波斯尼亚危机始末》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