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从一个书生成为湘军统帅

2021年7月12日18:49:56历史解密56阅读模式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称他为圣人,很多名人都对曾国藩推崇备至。晚清同时期的李鸿章、张之洞、左等人也对他推崇备至。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评为一级乙永侯,谥号“郑文”。甚至有伟人说过:“与人亲近,独自侍奉曾文正,是愚蠢的”。

曾国藩为何能从一介书生成为湘军统帅

如今,中国社会很多人都在研究曾国藩。最让曾国藩着迷的,不是他取得了什么伟大的成就,而是他那种高人一等的做人方式。

曾国藩在德行、言论、立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自然与他的行为分不开。那么曾国藩做人的诀窍在哪里呢?此前,笔者也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读完《曾国藩全集》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曾国藩的人生秘诀就是他会弯腰忍让。所谓“弯腰一会,赢一辈子。”

曾国藩一生的风风雨雨也告诉我们,后人只有学会弯腰,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那什么是“弯腰”?曾国藩是如何“弯腰”的?在我看来,曾国藩的“弯腰”可以解释为四点:低调,示弱,以迂腐为直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曾国藩“韬光养晦”的做法,不仅仅是韬光养晦,更是一种平和、谦逊、和谐。

曾国藩读书时,他的一个同学脾气暴躁,三番五次为难曾国藩。说曾国藩一会儿把灯挡住了,说曾国藩的读书打扰了他一会儿,又说曾国藩抢了他的风水。其他同学对曾国藩很上心,但曾国藩保持低调,很好地鼓励同学。

曾国藩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人会认为他胆小怕事。

但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在这个故事中,曾国藩的捣乱分子只是说得快,没有做什么过激的事情。在不危及生命和原则问题的前提下,曾国藩没有必要和别人争长短。这就是所谓的“与愚人在短期和长期上的分歧”。

这个时候,低调的处理会显得不合理、不称职,让对方的挑衅软如棉花,自然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弯腰”的另一个意思是学会主动示弱。曾国藩常常在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主动示弱,给自己一个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在长沙受训。当时,长沙有湖南省提督包七宝管辖的绿色露营车。

曾国藩练湘军时,每隔几天就拉兵练,政治上动员他们提高军纪。曾国藩还要求长沙周围的正规军和湘军一起操练。

曾国藩还在湘军内部设立了“审判局”,对地方土匪进行整肃。在这四个月里,104名罪犯在审判局被斩首,31人死于狱中。曾国藩还获得了“剃头”的称号。

这一切都让长沙当地的文武官员非常苦恼。毕竟,这触动了他们的兴趣,触动了他们的奶酪。曾国藩相当于绕开地方官员,直接干预地方事务。这样,他们怎么能忍受?于是他们鼓动绿色露营者闹事,长沙副校长清德带头抵制演练。后来湖南的鲍启宝煽动绿营士兵围攻曾国藩官邸,打伤了他以前的随从,甚至曾国藩差点挨了一刀。

当曾国藩陷入困境时,长沙的文武官员都躲在尴尬之中。副部级官员曾国藩被兵痞闹事,却无处讲理,这在整个清朝还是第一次。曾国藩原本想写一本书,但他也知道这将彻底与整个湖南官场开战。就算除掉阿宝七宝,能把省里的官员都换掉吗?如果他做不到,他怎么能站在曾国藩之后的湖南?

此时,曾国藩的实力不足以击败庞大的湖南官僚集团。如果曾国藩在这个时候选择正面的“硬钢”,即使除掉了鲍起宝,也很可能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

对于曾国藩来说,这是他一直在争取的吗?当然不是。曾国藩想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如果在这里让自己苦不堪言,以后怎么做贡献?为什么你会走到最重要的人的后面?

因此,曾国藩选择了退让。他知道自己当时弯下腰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也是为了保住自己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政治资本。

在曾国藩的情况下,软弱不是懦弱,而是大局,而是有意识的忍耐。实现最终目标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一个人只有能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才能最终达到别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和成就。只有在正确的时间学会弯腰,才能把力量用到刀刃上。

除了低调示弱,曾国藩的“弯腰”还有第三层含义,那就是以学究为直。

和人打交道,直截了当就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适合“直说”。如果对方不接受,会激起对方的怨恨,伤害大家的感情。曾国藩深知这一点。

曾国藩发展成水军后,朝廷将李等人指挥的水军借调给胡林翼。战后,曾国藩想恢复这个水师的指挥权。所以他给了朝廷一个宝座。

在这份奏折中,他没有直接说要回去指挥,而是要求朝廷报销这支海军部队。作为湘军的统帅,曾国藩回去指挥自己的军队没有错。那他为什么不说实话?

在当时的官制下,如果曾国藩直接去索要,就会显得他小气,不顾大局,甚至可能让原本就担心他造反的朝廷更加怀疑。曾国藩深知这一点,所以选择了这种迂回的方式。

曾哲学中“俯身”的最后一层含义是“势不可挡”。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是我们不应该走极端,而应该有个限度。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就是过度,也就是两个极端相遇。

曾国藩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说他是清廷的最大功臣毫不为过。大功告成之后,曾国藩果断地主动上表要求裁撤湘军。

曾国藩很清楚,当时的他和湘军无疑是全国上下最为瞩目的势力,也是全国最强的军事集团。这样的战功,这样的军力,对于朝廷而言,既是可以倚重的力量,同时也可以是朝廷的头号威胁。以曾国藩当时位极人臣的地位,手下的百战之兵,如果曾国藩坚决反对裁撤湘军,朝廷一时半会也没有什么办法。

但是曾国藩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动,甚至还反对裁撤湘军,只会让朝野上下对自己更加反感,朝廷就会想尽办法要把自己和湘军除之而后快。对自己来说,这只会加速自己、湘军和曾氏家族的衰败。主动裁军,就保住了湘军,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功绩,也使得曾家有一个善终的局面。这也正是曾国藩所秉持的“势不使尽”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在立德、立言、立功三点上取得不朽的成就,就是紧紧围绕着“勤于弯腰,敢于忍耐”的做人哲学。曾国藩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不管在职场还是平时的待人接物,我们都要学会“弯腰”,学会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我们一番事业。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淮军与湘军两者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

淮军与湘军两者有何区别?

自秦朝统一六国后,两千多年直至到了清中期,中国始终是一个单一制的军政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到了晚清, 这种军政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1840年,随着洋枪大炮、鸦片贸易和不平等条约,“天朝上国”的大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