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死后, 康熙为何不给好评?_李光地

2021年7月12日19:03:44历史解密61阅读模式

1

收复台湾,是康熙的一大政绩。《康熙王朝》将这段历史作为重点,而主要人物安排,除康熙在南书房里总指挥外,前线的表现悉数给了姚启圣、施琅和李光地。

其实,打响平台战役前,久被康熙闲置做内大臣的施琅被再次起用,主要功劳该记在李光地身上。康熙二十年(1681)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报告,台湾郑经已死,其十二岁的儿子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为冯锡范(郑克塽的岳父)、刘国轩(台湾主将)掌握,“部下争权,征之必克”(《清史列传·李光地传》),极力称赞施琅素来熟悉海上情势。于是,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

但当时李光地身陷与陈梦雷的纠纷案,明珠等大臣极力援救陈梦雷免死改戍,李光地卖友上位的丑闻传遍朝野。康熙有心挺李光地,面对群情汹汹,只好让李找了个送母归里的借口,准假四年,直至康熙二十五年,才回京授翰林掌院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入直讲幄。这几年,李光地并没有奉命至福建前线。

而姚启圣、施琅则是名副其实的当事人,他们在一线调兵遣将。姚启圣的妹夫、施琅的舅哥黄锡衮,虽以病请辞归里,但仍以武英殿大学士衔在籍调用,为康熙帝的平台大战运筹帷幄。可以说,这一场大战主要是这姻亲三杰完成的。

作为战前总调度的姚启圣,更是厥功甚伟。《康熙王朝》在设计这一出戏时,充分展现了姚启圣荣辱不惊、睿智清醒的儒帅形象,施琅、李光地活脱脱两个跟班。临了,电视剧还给姚启圣安排了一个所谓的千古一骂。但论历史上的姚启圣,他勇猛而狡黠的背后,是满屁股的不干净,敢对千古一帝康熙喷口水吗?

2

浙江会稽人姚启圣,前明秀才出身,是一个路见不平敢夺刀相助的英雄汉。

顺治十六年(1659),他一次郊游,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他怕被官府追查,于是前往归附族人,被给了一个汉军镶红旗的户籍,并以康熙二年举人,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

这在当时,也算自亏投效。然其已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情了。

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因被当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他的豪侠之气里,有种不择手段,甚至不计气节的睚眦必报。

他是民族征服和民族纷争中的一大奇葩!与施琅两番反清再降的行径殊途同归。

真正仕清后的姚启圣,更加胆大。朝廷颁禁海令,他却擅开海禁,被罢免当了六年的知县,并将其在香山偿还了前任财政严重亏空的政绩一笔抹去。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蛰伏多年的姚启圣,看到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于是自费招募兵丁,前往军前效力。杰书委任他为诸暨代理县官。

虽然此次的署理,比二三十年前的通州代知州低了一个档次,但他这次不挂印逃跑了,而是领兵奋力杀敌,拼军功,被杰书举荐为浙江温处道佥事。

姚启圣卖力厮杀,康熙也不吝啬,论功行赏,在耿精忠投降后,任命姚启圣为福建布政使。

有了藩台的职权,姚启圣更加忠于职事,不惧凶险。郑经占据漳州、泉州和兴化,清军前往征讨。吴三桂派有“小淮阴侯”之称的猛将韩大任自赣入汀,试图与郑经会合。姚启圣迎难而上,将韩大任说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编入亲军。

一个藩台,敢弄如此规模的亲兵队伍,着实胆大。但在非常时期,人们只盯着他付出了多少。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总督郎廷佐向中央报告他战功卓著:一、自领一千多人马,安排其子姚仪统率,随大军进剿郑经,屡立战功;

二、他筹措甲胄、弓箭,以备军用,用了白银五万两,“皆出私财”(《清史稿·姚启圣传》)。

这笔巨资从哪儿来的?难道姚家是会稽大户?他那几年的薪水,是不可能凑成这一项巨大开支的!就拿其旧同事、两江总督于成龙来说吧,于成龙掌管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却常常吃青菜萝卜。而在经历了数年大战的福建,姚启圣何来如此阔绰呢?

此处先存疑,待到胜利之时,自然有人要质疑。

郎廷佐主动奏功请赏,康熙正需要姚启圣这样的人在前方血战。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总督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刘国轩等紧逼至泉州蜈蚣岭。姚启圣调度多路大军夹击,连破郑经营寨,斩杀其部将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并收复长泰县。

康熙大喜,马上下诏,将姚启圣进封正一品。清朝的总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书,高配到从一品,而姚启圣被直接进封极品,自是罕见。

姚启圣更是一鼓作气,再次连败刘国轩的卷土重来,并遣军渡海,攻下金门、厦门。康熙帝将其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3

荣耀巅峰的姚启圣,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职,却引来了被弹劾的问题。

弹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边的重臣,很得圣心恩宠,以正直廉洁著称。

徐元文说:姚在香山,“秽绩彰闻,革职提问,永不叙用”(《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趁耿精忠叛乱,“孑身戎行,遂冒军功”,“以虚词为实事,以干没为己赀”。

徐元文直指姚启圣虚功冒赏,侵吞他人财物占为己有,然后拿出来做拼军功的资本。他一个屡屡逃亡、曾被革职的低级罪官,哪来前面所提到的巨资,养着一队庞大的护卫,装备一支庞大的军队?

姚启圣回驳:“臣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进兵至凤凰山,因一时投诚者甚多,犒赏不继,与抚臣吴兴祚议外省贸易,颇有微息,前督臣李率泰、经略洪承畴曾借帑为之。”(《清史稿·姚启圣传》)

明眼人一看就漏洞不少:一、郎廷佐为姚启圣奏功请赏时,是在康熙十七年五月。生意还没做,哪来的银子扩大亲兵搞装备?二、他与抚台搞外贸,无疑是用公款,或以政府的名义,怎么利润进了私人的腰包?三、李率泰病逝于康熙五年,洪承畴死于康熙四年,此时姚启圣还在香山,距耿精忠造反还有七八年之久。难道洪承畴、李率泰未卜先知,预料到距承袭耿继茂王爵还有四五年的耿精忠日后会祸乱福建,提前将一大笔钱预存在小人物姚启圣那里做军费?

至于姚启圣说他香山罢任后,下海做了七年贸易赚了钱,变卖了祖产,并向亲朋借贷举债,这倒有些道理。但,为何他在此前向朝廷申报个人财产登记时,又“自陈疏称家无片瓦”呢?

徐元文并没有因姚启圣说不清不明收入的来源而罢手,反倒继续指责他的骇人听闻之罪:

一、朝廷禁止大臣官员侵占民利,而姚启圣挪用公款十二万两银子,经营牟利。

二、姚启圣出身贫困,而平时挥金如土,哪来的襄助军费十五万两银子?如果“不从天降,不由地生”,就是克扣军饷、盘剥民膏。

三、连年征战,民生疾苦,而姚启圣私生活疯狂,拆毁民居建筑园亭水阁,有佣人上千人以及数不清的舞女歌郎。他年近花甲,还强娶了长泰县乡绅戴玑的孙女为妾。

此后四条,说姚养兵数万,三年不战。徐元文说:“总之姚启圣恣睢放诞,险诈欺诬,委以封疆,甚非八闽苍生之福。乞敕部确察严议,以为人臣诡谲行私者戒。”

康熙帝给了姚启圣充分申辩的机会,不久叙功行赏,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

郑克塽向姚启圣写信,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康熙不许,命施琅统兵攻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在施琅受封世袭罔替的靖海侯,受赐御用袍服时,姚启圣却已病逝,享年六十岁。

姚启圣死于背疽,人生亦如悲剧。康熙并未因他的死按例赐祭葬,给谥号。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亏欠的四万七千两银子,认为应追缴。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劳苦,免于追缴。而对于他殉职任上,却始终没有盖棺论定。

同样在此战中建功不少的福建巡抚吴兴祚,也以同样的悲剧落幕。吴氏识大体,除苛政杂税,死后仍被官民拥戴,呼吁将其作为好官祭祀。而姚启圣则不然。

《清史稿》论及姚、吴、施平台之功时,说:“台湾平,琅专其功。然启圣、兴祚经营规画,戡定诸郡县。及金、厦既下,郑氏仅有台澎,遂聚而歼。先事之劳,何可泯也?及琅出师,启圣、兴祚欲与同进,琅遽疏言未奉督抚同进之命。上命启圣同琅进取,止兴祚毋行。既克,启圣告捷疏后琅至,赏不及,郁郁发病卒。功名之际,有难言之矣。大敌在前,将帅内相竞,审择坚任,一战而克。非圣祖善驭群材,曷能有此哉?”

至于徐元文弹劾姚七大“可骇”,未必不是康熙帝操盘,谴责他养兵怠战、拥兵自重!徐元文掌都察院,先后弹劾诸多高官权贵,个个坐实,唯姚启圣一人得脱。

难道姚启圣真金不怕火炼?非也!康熙借徐元文之力,严厉警告姚大帅怠政不作为。徐元文常任经筵讲官,侍直内廷,深知帝意何为。康熙帝对姚启圣是极其不满的,不然,怎会在他的姻亲黄锡衮、施琅皆在高位时,不给个照顾性的好评?

《康熙奇局》作者:向敬之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5月版

以上内容摘自 《康熙奇局》,版权归本书及作者所有,本文经本书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向敬之,明清史学者,独立书评人。现就职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上海证券报》《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新民周刊》《凤凰周刊》等发表书评400多万字。近年来研究明清之际社会秩序重建,出版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和书评集《现场与背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