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大教授如何掐架:抹黑 谩骂 绝交 |野史|

2016年11月18日09:57:54野史秘闻594阅读模式

舍友反目,高一涵丑化胡适

在那个热衷办媒体的年代,1916年,高一涵回国后,也与李大钊一起主办《晨报》,后又为章士钊的《甲寅》杂志撰稿。在这期间,高一涵与胡适一起居住在北京朝阳门竹竿巷4号。其间,经胡适推荐,高一涵进入北大任职图书馆编译员。后两人又一起迁入钟鼓寺胡同14号。二人犹如大学宿舍舍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吃喝拉撒睡大觉。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此时的高一涵,是个三十多岁的“老剩男”,单身生活很空虚,时常赌博、嫖妓。胡适没少规劝,甚至在高迎娶妓女时,胡还提醒自己老婆多加照顾。高一涵也常检讨,“今又遇着你的良言,或者又可以起死回生了”。在思想交流上,高一涵也常对胡适忏悔,反思自己。如:“我从前东涂西抹,今天做一篇无治主义,明天做一篇社会主义,到现在才知道全是捕风捉影之谈。”但1924年胡适公开批评陈独秀“讼棍”时,也顺带批评了高一涵的“学理学家诛心的苛刻论调”。没想到,就是一句批评,让高很不满,时常对朋友发胡适的牢骚。后来,高一涵便成了丑化胡适的急先锋。

195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揭批胡适的高潮。1959年,留在大陆的高一涵发表《在五四运动中看究竟谁领导革命》的文章,文章中极力美化李大钊,丑化胡适。文中攻击胡适面对革命极其软弱,“胡适被革命潮流冲击,吓得发抖、丑态毕露”。同时赞美李大钊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领导,是“五四运动的亲身参与者,是一位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高一涵的歪曲与丑化,远在美国的胡适,只是发表了一些史实。但无奈胡适没有高一涵活得长,后面的攻击胡适再也看不见了。

党同伐异,沈尹默抹黑胡适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北大教授还有沈尹默,也是与胡适掐架最激烈的一个。这位寡言少语的教授在北大十六年,没有做过一篇学术文章,却长期屹立不倒。沈尹默最大的绝招便是党同伐异,一是联合浙江同乡,如蔡元培;二是联合沈士远、沈兼士两兄弟。同是海归,留学日本的沈尹默自然看不惯留学英美的胡适、蒋梦麟等人。

沈尹默自认与胡适、蒋梦麟结下梁子是在出国留学这件事上。他在《我和北大》一文中认为,蒋梦麟在“五四”运动后接替蔡元培担任北大代理校长,自己便想去法国留学一年。结果遭到胡适的反对,蒋梦麟则认为是拆自己的台,也坚决不放。这件事,让沈尹默一直耿耿于怀。其实,沈的小心思早被汤尔和看破。汤在日记中称:“今见梦兄负重命来此,陡生吃醋之意……人心龌龊,可胜概哉!”陡生吃醋,显然是对胡适、蒋梦麟羡慕嫉妒恨。

在《我和北大》一文中,沈尹默指责胡适因不满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游戏”,肆意干涉《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胡适不许半农再编《新青年》,由他一个人独编。”而事实是,刘半农是主动退出编辑部的,根本与胡适无关。

沈尹默继续指责胡适,在“五四”运动时,煽动学生签名,欲将北大拆分,并迁移到上海。同时,沈尹默不忘美化自己,称自己在北大危机时刻,果断阻止了胡适等人对北大的分裂行动。沈尹默的回忆文章中,对此段经历设置了多次对话,弄得有鼻子有眼。事实上,当时胡适正在上海陪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访问。

要说最没人品的,当属沈尹默称胡适是“神气十足、张牙舞爪,任何人都不放在眼中,为人治学又浅薄,以后是蔡元培把他捧出来的。”

其实,沈尹默的《我和北大》一文发表前,还有一篇《胡适这个人》,前者比后者更丰富。但第一篇发表后,就已经让胡适大动肝火。胡适指责沈是全篇扯淡,是非常下流的小人。而《我和北大》发表时,胡适已经不在人间。

愤青伤人,鲁迅恶骂刘半农

鲁迅不是北大教授,顶多算是一名兼职教授,而刘半农是正宗北大教授。与高一涵和胡适差不多,鲁迅与刘半农也是由好朋友到形同路人,甚至反目成仇。说他们是好朋友,一来因为二人的性格比较相近,都比较直率,耿直,敢放炮;二来彼此欣赏敬佩对方的思想与学识。鲁迅在悼念刘半农的文章中曾说:“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二人虽不是北大同事,但却是《语丝》周刊的同人。早期鲁迅是《新青年》的撰稿人,而刘半农既是北大教授,也是《新青年》的编辑。后来,两人因《语丝》走到一起。

作为一个中学肄业并在江湖上写艳情小说而闻名的作家,刘半农始终难脱俗气。虽有陈独秀的举荐、蔡元培的破格录用,但胡适等大牌教授依然对刘半农看不上眼。在这种环境下,刘半农格外敏感。虽说刘半农与鲁迅互相欣赏,但鲁迅也是一个愤青,说话更是大炮筒,甚至对朋友也毫不留情,这逐渐让两人产生了裂痕。

1926年5月,刘半农出版白话小说《何典》,请鲁迅作序。这本是邀请好友捧场的事情,但鲁迅却砸了场子。鲁迅没有赞扬,反而在文章中批评刘半农说:“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可能鲁迅觉得还是不过瘾,连夜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甚至嘲讽刘半农的学术会导致北大关门。如此奚落朋友,刘半农不能不多想,芥蒂丛生。

鲁迅南下后,与刘半农的关系更为疏远。此时的《语丝》已经难以为继,鲁迅竟然指责刘半农干涉杂志发行。“半农不准《语丝》发行,实在可怕。”而此时的刘半农还傻乎乎地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呢。

导致鲁迅与刘半农彻底决裂的是一则谣言,说刘半农怕鲁迅抢了自己的饭碗,极力阻止鲁迅返回北平工作。鲁迅闻讯,骂刘半农骂得很狠:“一声不响,专用小玩意,来抖抖的把守饭碗……贱胎们一定有贱脾气,不打是不满足的。”

北大乃精英荟萃之地,思想意识的激烈冲突是必然现象,以上几例也并非北大教授掐架的全部。抛开人身互相攻击不谈,北大教授的掐架也是文艺范儿最强的,水准最高的。

盘点世界上十大最残忍酷刑 野史秘闻

盘点世界上十大最残忍酷刑

2、铜牛刑 又称西西里牛,是一种发明于古希腊的刑罚。铜牛身上有一个可以翻开的门,里面是中空的。犯人被关进牛里之后,在牛的下方点火,直到把铜烧红。让犯人慢慢被烤死。铜牛设计用于放大犯人的哀嚎声,让那些凄...
鞋的秘密:关乎古代女性的性与婚姻 野史秘闻

鞋的秘密:关乎古代女性的性与婚姻

古人穿鞋为何不分左右脚? 西晋时期鸳鸯鞋穿出“黑白两道” 鞋子分左右脚,这是如今大家都晓得的常识。但假如时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脚,还是颇为另类的现象。分左右的鞋子,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