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寻谜彭加木:如同一滴水在罗布泊蒸发了

2016年11月18日11:59:07世界之谜2,344阅读模式

未解之谜
  都25年了,你到底倒在哪里了
  
  2004年11月21日深夜的罗布泊,迎来了46人,8辆“丰田”4500越野车,以及3辆后勤大卡车。这支被唐守业称为第五次寻找彭加木的探险队伍中,有一位中等个头,身体微胖的队员——64岁的陈百录,当年,他腰挎手枪,负责彭加木率领的科考队的安全保卫工作。
  
  陈百录和彭加木一起工作、生活了40多天。此刻,在纪念碑前,他恭恭敬敬挺立着,双眼含泪,“好几分钟没有说话”。“彭加木同志,25年了,我今天终于又来看你了,带着考察队来继续寻找你。”老人动情的表达,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队员。
  
  在唐守业眼中,这位出生于甘肃的西北汉子非常看重感情。在这次寻找的11天里,他俩同睡一个帐篷。一天夜里,俩人被冻醒,老陈幽幽地说:“今天晚上,彭加木应该给我托梦啊!那时候,我们已经断粮缺水。这次他得问我,老陈啊,你给我带什么好吃的来了?”沉默片刻他又说:“梦着他,我得抓紧时间问问:都25年了,你到底倒在哪里了?”
  
  当年科考,彭加木每天都记日记,100多页厚的本子,都快写完了。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在乌鲁木齐的家中,陈百录声音低沉,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非常想知道他都写了些什么,在遇难前有没有留下什么话。”
  
  “我们都回来了,他一个人留在那里。”老人长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我经常想起他。”唐守业组织的这两次寻找,他坚持要参加,只为了却一个心愿:陪着彭加木走出沙漠。
  
  20多年过去了,陈百录的一头青丝早已被岁月染白,但彭加木失踪地的周围环境,却“没什么太大变化”。老人甚至能清楚地指认出当年寻找的车队轧下的车辙印迹。那里有数不清的芦苇包,而他却轻而易举找到了彭加木在找水途中坐下休息的那个芦苇包。
  
  第五次寻找便以此为中心划定核心区,分组行动。每5人一组,每组相隔100米,向东北方向推进。找过的地方留下了若干小彩旗和系在芦苇上的各种颜色的布条。
  
  此前,唐守业曾组织了两次实地考察,得出大胆结论:彭加木不会走远,而且是当天遇难,他失踪的地点应该就在离纪念碑东、北、西三个方向,半径约10公里左右的半圆形范围内。但这里地形复杂,有成千上万个芦苇包,在芦苇包的周围,是望不到头的盐壳地,远看“像大海的黑色波浪”,近看如石头一般坚硬、似钢针一样锋利,敲下一块盐壳板朝地上砸去,会发出钢铁撞击一样的声响。周围还有长着杂草的沙地和无数个红柳滩。
  
  尽管已经有过三次穿越罗布泊的经历,但在此次寻找中,老唐依然觉得头皮发胀,心生恐怖。
  
  跳进芦苇包中间的沙坑,“像跳进一口枯井,心里直发毛,忍不住就要大声说话”。
  
  “你在哪儿?”
  
  “我在这儿!”
  
  “你能看见我吗?”
  
  “看不见!”
  
  其实,两名队员相距不过四五十米。于是赶紧爬出沙坑,直到看到队员就在不远处,才有了安全感。
  
  一次,唐守业离开某个芦苇包下的沙坑才十几米远,他怀疑那里可能会埋着人,想重新用金属探测器探查一遍。他顺着自己的脚印,找了半个多小时,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再也找不到那个沙坑。
未解之谜|世界之大无奇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