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2017年2月18日09:44:21野史秘闻684阅读模式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管仲之所以能登上历史舞台,与他的知心好友鲍叔牙密切相关,说起来,管仲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人品却不怎么样,而且看人的眼光也不怎么高明。当初他与鲍叔牙一同进入朝廷的时候,他选择了公子纠,鲍叔牙选择后来的齐桓公公子小白。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管仲与鲍叔牙

就在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的权力较量中,管仲还差点把公子小白杀死了,所以得罪了齐桓公,后来齐桓公大难不死,当上齐国国君,当然想报一箭之仇,幸好他的好友鲍叔牙知人善任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这才保住了管仲的性命。

当时管仲与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国国君知道管仲的才华也善待他,鲍叔牙向齐桓公献计,让齐桓公以罪人的名义要求鲁国交出管仲,鲁国有个能干的大臣施伯不愿意交出管仲,他说宁愿杀死管仲也不愿放管仲回去辅佐齐国,于是齐国使者说,我们大王想亲眼看着管仲被处死,因为他想亲眼看见他的仇人死在他面前,昏庸的鲁国国君信以为真,果真放了管仲,管仲后来知道这一切都是鲍叔牙的功劳,对鲍叔牙十分感激,也对以前对鲍叔牙做的分金之举中自己的自私行为感到后悔。更为难得的是,齐桓公也宽宏大量,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采纳管仲的建议,终于成为一代霸主。他们君臣三人的知人善任,高风亮节,也成为后世传诵的佳话。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什么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当初齐国内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各自带着自己的心腹逃往别国避难,公子纠带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带的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在逃难过程中,擅长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带钩,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命……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管仲画像

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装死才逃过一劫,从此公子小白就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后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纠一起逃往鲁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幸好在鲍叔牙的一再劝说之下,齐桓公这才答应放过管仲,把他从鲁国押解回国,也幸亏鲍叔牙这人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所以主动让出相位,而管仲也对齐桓公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全心全意辅佐国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积极发展经济,使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走向了全盛时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动了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可以说管仲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品格也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成为后代明君的典范。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吗

据《三国志》里的记载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周围的人还很信服。这是正史的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这样民间小说的杜撰,那么事实上这样吗?诸葛亮即使再有才华,在讲究谦虚谨慎的古代,这样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不是有吹嘘的嫌疑吗?这可是古代读书人的禁忌啊。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诸葛亮漫画像

我想这其中有几个原因,一是当时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心里其实是很郁闷的,并不是那样表面看起来的潇洒的。因为诸葛亮作为读书人的代表,学而优则仕,他当然想找到一个明君,好施展他的才华,只是他身处三国乱世之中,暂时没有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的人物,所以只好隐居乡下。再有诸葛亮有着读书人的清高,他这么说也是为了宣传自己,他不愿意自己屈尊去寻找明君,而是希望明君给他面子,亲自来请他,这样他便有台阶下,才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你看不是我愿意出山的,是人家几次请我我不得已才出山的,文人的这点心思,最后便宜了刘备。

还有我怀疑诸葛亮不可能时时刻刻这么吹嘘自己的,如果是这样,那周围的朋友早就厌烦他了。他可能在某个场合下这么说了一次,加上周围朋友的宣传,就变成他常常这么比喻了,他也不解释就默认了,从此孔明先生智慧化身的名号打出去了,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成就了一番佳话。

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管仲拜相

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合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要能琢磨人,摸透领导的心思,领导也不用为一点小过节而斤斤计较,因为太纠结于小事上,往往就会蒙蔽了双眼,就会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领导与下属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哪一头出了问题都不行。这便是我们从历史学到的经验。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介绍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很为人称赞,其中的曲曲折折我们已经讲述过很多,的确在春秋乱世中,各方诸侯都在极力拉拢人才,他们网罗各方人才成就自己的霸业,期待在各国征战中分一杯羹,这就造就了春秋时期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各国国君求贤若渴,各方人才也在积极奔走,双方各取所需,都在找自己的位置。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春秋五霸齐桓公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就看是不是人才,是不是真有本事。

管仲在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后,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在病重之际齐桓公去看他,管仲看起来忧心忡忡,齐桓公问他有什么遗愿,管仲说只要大王远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这几个人就好了。齐桓公疑惑地说,这几个人可都为了我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的啊。管仲说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连自己亲人的命,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损毁,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不久管仲就病死了,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意见罢免了这几个人,可是不久齐桓公就后悔了,他心里空落落的,又把他们都找回来。过了不久齐桓公也病重,这几个人立刻封锁消息,企图发起宫廷政变,这时候齐桓公才后悔不已,后悔没有听管仲的话。

关于管仲乐毅的故事

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寒,不得已做起了当时地位低贱的商人,而与他合作的便是好友鲍叔牙。不过管仲毕竟是穷怕了的人,在每次挣钱后都给自己私下里多分点,对此精明的鲍叔牙心知肚明。不过他家境殷实,不缺那几个钱花,所以没有在意,时间一长,周围邻居都知道管仲的这一恶习,纷纷向鲍叔牙告状,让他提防管仲,鲍叔牙还替他解释说管仲家贫,还有老母要养,多分钱给他也是我愿意的,管仲听到后惭愧不已。

齐桓公求管仲为何事

管仲与鲍叔牙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纷纷从政,只是管仲投靠了公子纠,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来齐桓公获胜,想要除掉管仲,又是鲍叔牙求情说管仲才华横溢,是治国的良相,这才保住了管仲的性命,管仲的幸运就在于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心的朋友,处处懂他,才有了管仲后来的成就。

乐毅当初来到燕国的时候,燕昭王一心想兴燕灭齐,天天向乐毅请教如何兴兵强国,处处礼贤下士,不料乐毅却往往避重就轻,只是一味跟燕王说要从长计议,如此几次三番,燕昭王很失望,心里不免嘀咕,难道大名鼎鼎的乐毅将军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谋略的庸才吗?于是就渐渐冷落了乐毅。乐毅自己却好像不以为意,天天饮酒作乐,钓鱼打猎,好像沉溺于享乐。燕昭王于是想罢免乐毅,把他赶到一个富庶的小郡去享乐好了。有一天深夜,宫廷的宴会已经散了,燕昭王准备就寝了,却突然有人禀告说乐毅求见,燕昭王正好想好好质问乐毅。只见乐毅不紧不慢地走进来说微臣这些日子的假装消沉这么轻易就骗过了大王,看来这个方法很有用,燕国是个小国,如果大张旗鼓地改革,一定会引起周边打过的警惕,燕国要想强盛,只能暗地里韬光养晦,慢慢积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强国,如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实现大王的宏图伟业的,燕昭王听了很有道理,于是更加信任乐毅。

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 打工被炒三次鱿鱼 野史秘闻

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 打工被炒三次鱿鱼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管仲传奇 管仲纪念馆在哪 野史秘闻

管仲传奇 管仲纪念馆在哪

电视剧观众传奇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管仲被称为管子和管敬仲,同时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相”。管仲相齐的故事不断流传...
春秋时期管仲巧妙调节齐国粮储 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管仲巧妙调节齐国粮储

普通百姓,不以粮食为盈利工具,因此在没有商品意识的时候,也就缺乏危机意识,很容易受粮食生产形势的牵制,管仲以行政手段鼓励他们存粮,让他们觉得存粮有利可图,进而自觉地储粮,在无形当中加强了齐国的粮储,稳...
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 打工被炒3次鱿鱼 历史解密

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 打工被炒3次鱿鱼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