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第二次战略性建议是解放军“问鼎中原”的关键。
1947年底,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敌我双方相持不下,“你打不过来,我也打不过去”。为打破僵局,毛泽东于12月4日提出了分兵渡江计划,准备实行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第二个战略跃进。1948年1月22日后,毛泽东收到粟裕电报,该电认为应当在江北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后视情而动。粟裕并未明确反对分兵渡江,但他集中三路军,忽分忽集,合力歼敌的建议显然包含了取消分兵渡江的思想。
毛泽东与陈毅面商后,仍然坚持己见,于1月27日致电粟裕,要他率第1、4、6三个纵队渡江,在湘赣浙闽诸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迫使蒋介石从中原调动80个旅中的20-30个旅回防江南,并要粟裕“熟筹见复”。中央军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在蒋介石的后院放几把火,迫使其调动军队回防江南,以减轻中原战场,特别是大别山刘邓大军的巨大压力。
粟裕指挥作战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毛泽东已经定下分兵渡江的决心,他甚至在给陈毅的手令中明令组建东南野战军,还详细规定了该军的组织领导。二是对“熟筹见复”的正确理解。毛泽东要粟裕“熟筹见复”的并不是要不要渡江,而是在必须渡江的前提下就渡江的时间和地点询问粟裕的意见。第三,中央军委1月27日电表明粟裕1月22日的建议未被采纳。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申述原见,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但粟裕还是于1月31日再次致电中央坚持原议,中央军委次日即复电坚持渡江。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央军委上一次复电间隔了五天,这一次复电却只间隔了一天,可见渡江决心势难扭转。有异议的粟裕该何去何从?他请求让渡江纵队休整一段时间,为渡江做好充分准备,实际上也想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再思考。深思熟虑之后,粟裕还是认为不过江,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为好,但他又怕自己的“一孔之见”干扰了中央军委的决心,没有上报。
粟裕视察前线
粟裕一度称自己的建议为“管见”,实际上,这是他站在高处的“远见”,正如他在回忆当时的心境时所说:“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
4月初,陈毅回到濮阳,粟裕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向他作了汇报,陈毅大为吃惊。经过多次深入交换意见,陈毅支持粟裕将建议上报中央军委。4月18日,粟裕终将该电发出,第四次建议在中原打大仗。这封电报篇幅长达三千字(在粟裕电文中极少),证据充分,说理透彻,更有粟裕自己的战争实践经验。看到电报,毛泽东也犹豫了,权衡了三天也无法拍板,于是通知陈毅和粟裕去西柏坡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