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商朝灭亡的牧野之战符合史实吗?有哪些记录不可信?

2017年4月11日14:02:17历史解密621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进行的决战。近日读史书,发觉其中牧野之战的记录极不可信。仔细推敲一下史书中的记载,其中破绽

其三,商军半天行军70里开赴战场,周军与商军大战后当天又驱驰70里在黄昏即攻占朝歌,两军在12小时内行军140里,是绝对不可能的。

别说商朝时期的军队,就说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撤离徐州,是有准备的行动,30万机械化部队撤退,也弄得鸡毛鸭血,混乱不堪。20世纪的号称精锐的国民党军机械化部队30万人撤退尚且如此,3000年前临时武装的70万奴隶,居然能井然有序地在半天内完成领取武器,集结开赴70里外的战场的军事行动,真是不可思议。

解放前我解放军的组织能力和行军速度举世知名,随便举3个最高速度的例子。最快的是1945年冬8团(后改番号为解放军1军1师1团)36小时赶360里从归绥赶到包头;其次是飞夺泸定桥的1天240里;再次是华北清风店战役,解放军24小时赶了200里。先秦时期的临时召集奴隶部队,早上临时召集,集结整队,赶赴70里外战场,与周军大战一场后,获胜的周军又行军70里,在黄昏攻克朝歌。半天时间,商军召集整队开赴战场,周军战胜并攻占朝歌。不算商军的集结时间,两军交战时间,光从早上到黄昏,一来一去这140里路就远超解放军的行军速度,谁还敢信这个史料?

比较完现代后,拿距离牧野之战较近的历史事实来比较:牧野之战后几百年的战国前期,经济最为繁荣的魏国,其精锐部队“武卒”,半天能跑一百里,已经算顶尖部队了。而商朝临时征集的奴隶,半天时间中扣除召集、集结、整队的时间,居然也能跑70里?孙子云:“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厥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在先秦时期,一天跑100里都要有90%的部队掉队,半天跑70里居然临时召集、对殷商满心仇恨的奴隶能赶到战场,还有“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的阵容,也实在太扯了吧?

其四,甲骨文记载中商朝军队最大一次军事行动,发生在商朝武力最强盛的武丁时期,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各领一支军队对付北方的蛮族,也不过出动万人,牧野之战时,商军主力全部在东夷作战,居然还能通过武装奴隶出动70万军队,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在商朝最大一次军事行动也只出动万人的情况下,在商军主力全在东夷作战的情况下,商政府居然能在首都囤积70万人能够使用的兵器,简直不可想象。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国家有可能为他预备70万件武器吗?而且当时商军主力还在东夷,他们本身就携带了大量兵器。须知,在商朝,铜可是非常贵重的金属,70万件青铜兵器,就要有200吨青铜铸造,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的财富,而且铸造他们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即使有这个物力、人力、财力,这些青铜不拿来铸鼎之类重器,全用来铸兵器玩?难道商纣王的祖宗预料到会有牧野之战这一天,事先为他们的子孙准备了70万件兵器?

其五,史料中互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在同一本《逸周书》中,一方面说70万商军大部倒戈,这样周军应该胜利得非常轻松,理应“兵不血刃”才是,怎么在同一本书中,又成了斩首18万,生俘33万,以至于还因此发明了一个成语“血流漂杵”呢?“血流漂杵”的结果,像是一场70万奴隶倒戈的战争吗?

由此可见:历史上许多记载看上去言之凿凿,其实仔细一推敲都明显可见是伪造或夸张的,就好比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一较真谎言一戳就破。考古发现的才是硬史实,文献记载只能算软史实,不要盲信。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周武王的封神榜:牧野之战与商周易代 历史解密

周武王的封神榜:牧野之战与商周易代

商朝和周朝很不一样。我们看周朝的时候,能清晰辨认出传统文明的特色。但是看商朝,绝没有这样的感觉。周朝是中国史的一个崭新起点。周武王作者:押沙龙帕斯捷尔纳克(苏联文坛巨匠)说过一句话:没人知道时代如何变...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