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

2017年4月17日06:57:05历史解密1,841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达到高潮,却以中国失败、日本取胜而终结。中日甲午战争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

要充分评估甲午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考察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分析并把握海军及其海上作战在这场战争中所具有的特殊战略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经过长期战略准备并精心策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日本政府在大力扩充军备的同时,积极着手组织了对中国的战略侦察。中法战争期间,日本间谍乘乱游历了中国沿海各省,提出了《攻取中国以何处为难何处为易》的报告书,对中国的“山川险要,土俗人情,无不详载”。1893年,负责日军情报工作的参谋次长川上操六陆军中将还亲自化名进入朝鲜和中国境内,实地考察了预定战区的情况。与此同时,日本还组织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对中国的总兵力和作战能力,甚至每个省能提供多少参战兵力等,都做了专题的报告;日军对朝鲜、中国东北及渤海湾等预定战区都绘制出极其详尽的军用地图,图上甚至标示出了每一座山丘、每一条道路、每一口可以饮用的水井等细微目标。

1894年6月5日,日本政府组建对华战争的最高统帅部——日军大本营;6月17日,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并确定了日本海陆军作战的基本方针。其作战目的是:将陆军主力从海上输送入渤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今河北)平原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然后进攻北京,迅速迫成城下之盟。日本大本营认为,“中国有优势的海军”,因此,陆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的结局首先要取决于海战的胜败”,即取决于日本海军能否首先在海上战场歼灭中国海军主力,掌握渤海与黄海的制海权,从而保证安全输送其陆军主力在渤海湾内登陆。鉴于上述考虑,日本大本营在作战计划中设置出作战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日本出动陆军入侵朝鲜,牵制中国军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出海,寻机歼灭北洋海军,夺取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第二阶段,则根据海上战场的作战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结局,分别编设出三种具体作战方案:

(一)如果日本海军在海战中获胜并掌握了预定海区的制海权,则立即输送其陆军主力兵团进入渤海湾登陆,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实施决战;

(二)如果海战平分秋色,日本海军不能掌握制海权,则以陆军主力兵团达成对朝鲜的占领;

(三)如果日本海军在海上战场失败,制海权落入中国海军之手,日军则全部撤回本土设防,准备全力抵御中国军队对日本的进攻行动。

日军大本营关于作战的上述考虑与方案,是十分周密、明确而坚决的。它对中国海军没有作出任何轻视的判断和决策,这完全符合兵家制胜之道。

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日军大本营为这场战争制定的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海军制胜的战略,因为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可能导致的最终胜负结局,无不依赖于中日两国海军兵力在海上战场的决战即制海权的得失。完全可以说,在这场战争的海上战场角逐中,中日两国海军对黄海与渤海制海权的争夺,具有关系战争全局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战火尚未点燃,日本方面已居于一种有利而主动的战略态势之中了。

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战争另一方的中国,尽管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军政重臣对于日本图谋侵略中国的野心早有洞察,并做过一定的应对努力,但从1888年北洋海军组建成军后,海军发展就一直处在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状态之中,直到这场迫在眉睫的战争爆发时,清朝廷也没有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清廷在1894年8月1日发布的对日本宣战的诏书中说:“(日本)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正好道出其仓促应战的窘态。

在战略上,清廷最高当局缺乏对战争的全盘策划和部署,对于战争的可能情况未做分析和判断,更没有制订出应付各种可能情况的作战方案。战争初起,主战者认为日本不过是海中小国,不难一战平之;主和者强调中国海军装备不如日本,若不依赖国际调停,难以取胜。双方所做的都是政治判断,考虑的是天朝大国的虚荣和派系集团的私利,对于海上战场和陆上战场的战略方向、战略战役的协同配合等,则是心中无数。没有将海上战场的制海权的争夺得失,置于高度重视之中。甚至对于使用其他地区的海军兵力与北洋海军联合作战这样一个十分重要而举措应属自如的问题,也根本未做过认真的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陷入被动的战局,无疑是必然的。

海上战场的作战行动,与甲午战争的过程及结局之间的直接而重大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7月25日中日两国海军初次交锋的丰岛海战,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大幕。此战为日本蓄意挑起,然就中方而言,即属于遭遇战。但战端既起,中国方面仍未从海军战略上考虑应对,则为大谬。7月27日,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主力出海寻找日本舰队,李鸿章给丁的训令是“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以后,在朝廷的压力下,北洋海军有多次出海,都是为了敷衍了事。表面上奔波于威海卫、旅顺口、大同江一线,实际上不敢越出北纬37度线以南,更不敢前往日本舰队锚地隔音群岛;名义上是搜索日本舰队,实际上却是回避主力决战。到了中日海军主力间具有战役规模的黄海大海战后,北洋海军更是放弃争夺制海权,坐视日军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登陆,完成对旅顺口、威海卫两大海军基地的合围,在客观上使局势完全倒向了日本一方,最后导致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和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甲午战争充分表明了一个结论:海军战略及其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结局的主导与核心因素。

中日两国在战争战略上的明显差异,是同两国军事和国防战略直接相关联的。不可否认,在不断遭受海上外敌入侵的近代中国,海军海防是政府着力经营的重要事业。作为中国海军集大成者北洋海军的缔造者,李鸿章力主创办近代化的海军海防事业,源于他对时局的基本评估。在1874年的海防大讨论中,李鸿章指出:“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何评价外国人菲罗·诺顿·马吉芬 历史解密

如何评价外国人菲罗·诺顿·马吉芬

甲午海战期间,一个外国洋人,说着流利的国语,在中日战场上冷静的指挥着战舰,他是谁?他为什么会为中国而战?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故事! 菲罗·诺顿·马吉芬 一、少年与彗星:身是他乡客 “中国与日本即将爆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