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禁止许乐妓穿华丽的衣服?

2017年4月18日07:33:07野史秘闻627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朱元璋不仅是驱逐鞑虏,建立大明王朝的明君,他更制定出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系列繁文缛节。那么,朱元璋为何不准乐妓穿华服?朱元璋是如何规定乐妓打扮?

他首先规定了全国人民怎么穿衣,天子、亲王、大臣、老百姓的衣服样式,衣服颜色,衣服长度,衣服用料全都做了规定,甚至连袖长、开衩的高度,都规定得一清二楚,衣服上绣的图案也做了明确规定。除皇族外,老百姓不能穿绫罗绸缎,衣服上不能绣大鹏、狮子和云朵等图案,不许使用黑紫绿黄等颜色。

网络配图

每个阶层佩戴的首饰也完全不同,老百姓无论多有钱,首饰上都不能出现黄金、白玉、珍珠、翠玉等珍稀物品,只能用银子。朱元璋还亲自发明了束发用的头巾,是一种网状的,四四方方的东西,还取了个很吉祥的名字,叫“四方平定巾”,坐在金銮殿里,想到自己的子民把四方平定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朱元璋心里一定特别爽吧。

朱元璋崇尚简朴,他希望老百姓也勤俭节约,所以规定老百姓的靴子上不能有任何装饰。有人为了漂亮,在靴子上绣了一些小花纹,朱元璋发现后,勃然大怒,好,既然你们不听话,那我就下令让你们从此以后不许穿靴子。官员们的靴子发出的声音太大,朱元璋也不满意,让他们都带上软底皮鞋,进宫后就套在靴子外,出宫了再脱下来。

网络配图

朱元璋大概特别看不惯女人们的打扮,居然专门下旨,严格规定女人的发型和衣饰。没出嫁的姑娘,扎三个小髻,戴金钗,丫环们在头顶上扎髻,穿绢布狭领长袄,下身着长裙。而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只能穿皂色,头上还得戴角冠,这样一来,本来应该花枝招展的乐妓们就想美也美不起来了。

除了穿着打扮,行动举止也是朱元璋关注的焦点,对于大臣们,皇帝让你坐你就坐,不许假装客气,皇帝问话,第一次站起来回答,第二次就不用站了。多人说话时按顺序,一个说完了,另外一个接着说,不许随便插话。跟皇帝一起走路,身子要朝北,不许朝南,要是往东西两侧走,就得像螃蟹似地横着走。

网络配图

对于老百姓,见了官员如何下跪,如何磕头,跪在哪儿,都有明确规定。老百姓之间相见,如果是晚辈见长辈,就要行四拜礼,同辈相见,行控首礼。家庭里,子孙每天必须到祖父母跟前请安作揖。

各个阶层盖什么样的房子,出行坐什么样的车子,也都有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专制而蛮横,完全是一人喜好,真算得上管天管地管得不许人放屁。只是,这样的管制,除了让老百姓变得死气沉沉之外,并没有保证明朝千秋万岁。

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朱元璋在生活方面对皇室宗族、朝中大臣、黎民百姓太过苛求了!比如:禁止乐妓穿华丽的衣服!这样事事俱到的要求,不仅让臣民深感莫名的压力,更让臣民失去追求自由的权利,不利于文化的融合发展!

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显赫的官宦人家,向上可以追溯到晋代著名的琅琊王氏,算是东晋时期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的宰相王导的后裔。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吏部尚书。

据说,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梦见穿着红色衣服的神人踩着云将孩子送到,抱到她的手上。梦醒后,就听见新生幼儿的啼声了。乡里人传说着这个梦,把王阳明出生的楼称为“瑞云楼”。后来,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移居,离开余姚,来到浙江绍兴府城。

十一岁那年,王阳明随祖父来到北京。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已表现出一般少年少有的豪迈。他十二岁时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有眼如天,真是气魄不凡。十五岁时,他开始习练骑射,经常被父亲责骂为“狂妄”。大概是因为心有旁骛,王阳明的科举不算是特别顺利的。尽管天资聪颖,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但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成功,直到二十八岁那年,王阳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网络配图

王阳明曾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读书登第。你的父亲是状元,你好好学你的父亲。”结果他说:“也许不是,也许是读书做圣贤。”他父亲王华听了以后,很高兴,也很震撼。王阳明心里的圣贤是什么样的,我们很难说,但他认为做圣贤就是天下第一等事,这是他的志向。

王阳明的宦途并不十分顺利。他在正德年间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嘉靖年间则因为受到在朝大臣的排挤而郁郁不得志,最后死的时候还不准其爵位世袭。不过,仕途不是王阳明的终极追求,他将自己的心灵寄托到了思想领域。

王阳明不是一个离群索居、冥思苦想的哲学家,他同时是政治家和军事家。正如他曾经对学生说过,人如果只知道静养,临事便未必能立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