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太平天国的团练 绝大多数都是乡绅组织的

2017年4月24日09:17:30野史秘闻792阅读模式

乡绅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有的阶层,从宋代开始“礼下庶人”,出现了“缙绅士大夫”或“缙绅大夫”的称谓,但真正出现“士绅”称谓还是到明朝。由于明朝科举竞争剧烈,进入仕途较难,一部分人选择了仕途以外的道路;有的则主动放弃仕的选择;还有些入仕者因“罢黜”“致仕”等缘由,最终选择了回乡,从而“构成了明代新兴的‘乡绅’”。正如此言,“明世宗时乃正式确认有一个非官非民的‘绅’之阶级存在”。在中国历史上“郡县空虚”时代,乡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治安的管理、乡村基层教育的构建、官与民之间的对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乡绅具有中国社会其他阶层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古代社会多游离于官府边缘,处于官民之间。然而,在中国近代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乡绅长期以来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探索网配图

太平天国鼓吹的基督教刺激了以儒家思想为共同信仰的乡绅集团构成,从而使得儒学文化进一步凝聚与扩大。太平天国指导人洪秀全为发起起义,创立“拜上帝教”,与长期以来主导社会的孔孟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于是从一开始就举起了反对儒家思想的旗帜。起事后,洪秀全开始大规模涤荡儒家文化。太平军发出了这样的号召,“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以致“逢庙宇无不拆毁,见神像从不跪拜”。尤其在1853年建都天京后,洪秀全进一步禁止孔孟儒家思想,专门成立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等。

由于“孔门千古之变”,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向乡绅人士发出了“为国家之公义”,而抵制太平天国大肆破坏儒学传统文化行为的号召,“今以天主教横行中原,而儒者或默然不以关虑,斯亦廉耻道丧,公等有所不得而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