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杏仁咋把杨玉环整得通体香喷喷的?

2017年4月24日13:57:40野史秘闻641阅读模式

说到盗墓,特别是洋人在华盗墓,不少人恨之入骨,骂之而后快,大量的民族宝物流失海外,大量的中华文化优质基因被毁……但是,假如换个角度想想,有时又会觉得盗墓者挺可爱。由于,盗墓在破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做了不少“好事”。

以文物保护来说,假如不是被洋贼带到海外,在国内可能早被“破四旧”了;许多古墓假如不是被盗墓贼光顾,可能在今天的现代城市化大开发中,就被挖掘机一铲毁了,恐怕什么也留不下来。

再说,如今国内外的博物馆,尤其是国内博物馆中,大量的文物都是古代盗墓者留下的,假如不是他们冒险挖出来,在地下长期遭浸蚀,早腐朽掉了,不复再有。

探索网配图

如何对待盗墓现象?这确是一个矛盾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民国时期的外国盗墓者来说,更为普遍。不少消逝的文物、死去的文化,因他们盗墓而被注重,被保存。比如,我在《民国盗墓史·内幕卷》中的提到的,消逝800年的契丹文字,便因盗墓而“复活”。

大家都晓得,契丹是曾长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916年,契丹人建立了大辽王朝,与中原赵姓大宋平起平座,甚至逼得中原人做契丹“儿皇帝”。辽朝建立不久,太祖耶律阿保便决心创造契丹人本人的历史,于神册五年(公元920)下令创制辽国本人的文字——契丹文,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担任,参照汉字字形,创制出约3000余个契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