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会赢得甲午战争?

2017年4月25日17:21:53历史解密1,348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日本为什么会赢得甲午战争?回顾一下日本与中国力量对比变化的转折点,甲午战争。尤其要看一看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发生了什么?

日本危机感

最初日本政界,经济界是“东洋危机”感,后来慢慢演变为“东洋攻略”。战争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

1891年3月,沙俄颁布了西伯利亚铁路计划,预示俄国对远东地区的野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5月,沙俄皇太子访问日本,结果在大津市被日本警卫津田三藏砍伤,此事说明日俄之间的紧张关系到了何种程度。

4月,《东京日日新闻》代表政府提出一个论调:日本最近的怪现像是女人与日俱增,这是人口超过土地的结果。因此,如果不进行殖民扩张,那么就要限制人口。

1892年,板垣退助发表了“殖民论”,也是强调上面的观点。

1893年,夏木武场成立了“殖民协会”,日本资本家纷纷加入。

这时离甲午战争爆发只有一年时间了,而大清还在云里雾里,仍然醉心于权谋术来实现对朝鲜控制,对北洋水师又估计过高。

1893年5月,制订了《战时大本营条例》,将海军军令部从参谋本部中独立出来。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亲自前往朝鲜和中国,以旅行名义,实地察看中朝地形,军事动态,军官素养,并架设了正规的军事间谍网,以原先的日本浪人间谍网为辅助。

日本唯一担心的是英国态度,如果对清开战,英国要是插手,日本将非常被动,甚至输光赌注。

1894年3月7日,陆奥宗光外相向驻伦敦公使青木周藏发出密信,要求他尽快与英国达成日英条约修改协定,说白了就是在对华开战时,英国至少不站在中国一边,而给英国的报酬是联英抗俄。

而英国对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极为担心,它们认为与新兴的日本联手抗俄,更有利于英国在远东战略利益,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所以到了甲午战争时,最初大清被击沉的船只是租来的英国船,但英国一言不发的原因就在于此。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完全破产。

7月16日,青木公使与英国外相金巴莱签定了日英修正条约。英国这时已经知道日本要对华开战。

在搞定英国之前,日本紧紧抓住朝鲜东学党起义的内乱机会,在牙山向清军挑衅,清军没有回应。搞定英国四天后,日本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废除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接受“改革”。

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扶大院君上台,组成了亲日政府。

7月25日,偷袭丰岛海面上的中国舰队,击沉了运输船。英国一声不吭。

7月29日,日本陆军向牙山和成欢清军发动了偷袭进攻。

直到8月1日,日本才向中国宣战。

必须记住,日本是一个偷袭成性的国家。

宣战后,日军大本营移至广岛,天皇以大元帅身份坐镇大本营,以举国之力“讨伐中国”。

这是一场一个国家以命运为赌注与“北洋水师”之间的决战,胜负并没有多少悬念。虽然兵员人数,战舰吨位北洋水师都有优势,但投入作战实际军力却不如日军。

从意志来说,李鸿章和清廷毫无战意,在平壤陆战与黄海海战之后,就急于求和。而不是发动全国总动员,运用外交手腕,内外发力,与日本决一死战。

一意求和,求和,求和。

日本赌赢了,不但使朝鲜脱离了中国,而且拿到了台湾和澎湖列岛,再加上库平银二亿两(三亿日元)的赔款等好处,一举改变了中日国力对比。

赚得盆满钵满的日本侵略者,接下来没几年就进行了日韩合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要实现强国之路,军力发展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缺一不可,没有前者,我们没有力量,没有后者,则是一盘散沙。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