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的远征与滇西抗战及战争意义

2017年4月26日18:37:32历史解密2,671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1942~1945年间,中国先后出动了40万大军,远征缅甸,在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的东南亚战线上,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可歌可泣的、值得永远怀念的。不管人们对这一段历史怎样评说,然而客观的历史事实总是抹煞不掉的。

本文探讨中国远征军两度入缅的基本历程,并阐述远征军与我国各族人民在滇西抗战中的作用及其贡献。

◆浴血的远征

1942年初,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为了支援英、美盟军在东南亚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也为了捍卫我国西南边疆的领土和中国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对外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踏上了入缅的征程。雄壮、昂扬的《中国抗日远征军战歌》,响彻在中国、缅甸边境一带的山谷。

1942年10万中国远征军,由云南入缅援美,在战役上与盟军协同作战,是中国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近半个世纪第一次出师援助友邦抗击侵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是由日本法西斯入侵缅甸的直接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中国,然而它妄图在短期内灭亡中国的梦想成了泡影。于是,在1941年6月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日本确定了北守南进的方针,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东南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完成征服中国,要进行彻底作战和完全封锁中国。”以便从中国战场的大后方和东南亚两个方向夹击中国,最后实行“进攻重庆的作战”,灭亡中国。“因为不久前缅甸修筑了通往中国的公路”,日本对缅甸产生了兴趣。自中国沿海为敌人封锁,滇越铁路被截断,而苏联受制于德国之后,“滇缅公路已成为抗战唯一的输血管。”而日本千方百计,从云南境内轰炸和从缅甸方面封锁,都没有达到彻底切断滇缅公路的目的。于是,进攻缅甸,拿下仰光,直接占领滇缅公路,进退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门户,就成了日本南进计的一个重要步骤。缅甸遂被列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组成部分。日本大本营南方作战计划是以“摧毁美、英及荷兰在东亚的主要根据地,并占领和确保两方重要地区”为战略目标,准备占领的范围是菲律宾、关岛、香港、英属马来、缅甸、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俾斯麦群岛、荷属帝汶岛。日本大本营认为,“缅甸作为南方重要地区的北翼据点,不仅具有必须确保的战略地位,而且还具有对中国方面来说切断援将公路,对印度方面来说促使其脱离美国的重大政略意义。”因而“从开战伊始就迫切希望进行缅甸全域作战。”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1940年9月以后,日本入侵越南,切断了中越通道;暹罗(泰国)则成了日军的帮凶;老挝事实上没有什么兵备;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后来像多诺米骨牌一样纷纷陷落;在缅甸,日军才真正遇到了抵抗,而抵抗的主力就来自中国的远征军。

1941年12月7日(当地时间,中国时间为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使中国在亚洲多年单独对日作战的形势有了改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汇合在一起。12月23日,由蒋介石主持,有中、美、英三国代表参加的东亚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举行,英国代表要求中国军队入缅协助英军战斗,蒋介石表示同意。中英签订了《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使中英军事同盟得以成立。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从而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以蒋介石为统帅,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为了保护滇缅公路畅通,筹组“中国远征军”,以第五、六、六十六。3个军10万人的兵力准备入缅协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以40万兵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迅速席卷了香港、荷属东印度群岛、菲律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接着,日军开始分三路大规模进攻缅甸的军事行动:沿伊洛瓦底江东岸进犯卑谬;沿仰光、曼德勒铁路进犯同古;沿泰西、景迈东进。

由于英方的顾忌,一再延误中国远征军的入缅行动,直到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仰光告急,英军张惶失措,才要求中国军队迅速入缅。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底开始入缅,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暂时统一指挥入缅的第五、六两军,布防战斗。但是,此时有利时机已经丧失,3月8日缅甸首都仰光失守。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成立,卫立煌为司令长官,杜律明为副司令长官。卫未到任,由杜代理。中国远征军编成内有第五军(杜聿明)、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3个军9个师。司令部成立时发表文告指出:“此次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全在协助友邦,消灭民主国家公敌——日本强盗,争取人类正义,世界和平。”

中国远征军浴血入缅远征,由于坐失良机,使中国军队“自始至终呈被动之态势。”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悲壮的失利

尽管如此,第五军入缅的先头部队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部队,先行入缅,士气高昂。军运卡车身上,贴满了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加强中英军事合作!”“缅甸是中国最好的邻邦!”“驱逐倭寇,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1942年3月7日200师日夜兼程,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开道)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而我方则认为,它与西线普罗美和东线毛奇互相呼应,构成阻止日军北犯的屏障。尤其是3月8日,仰光失陷后,同古争夺战,就显得更为重要。

驻守在同古一带的英缅第一师土气极为低落,既不了解敌情,又未作迎战准备,只准备安全后撤,保存实力。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同时撤往普罗美。从19日起,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第—一二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第一四三联队于20日投入战斗,双方激战12天之久,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未曾遇到过的猛烈抵抗。

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加上英方延误,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运送到同古前线,第200师苦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杜聿明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200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我决心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于是第200师在戴安澜指算下安全突围,连一个伤兵也未丢失。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同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并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的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最后第200师全师安全转移,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胜利。日军也承认,同古战斗中,第200师。十分英勇,对于日军来说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还在同古抗敌之时,蒋介石即予3月26日电示,敌人主力有向同古、曼德勒进攻的企图,我军应在同古、平满纳之间与敌会战;如会战不利,再考虑于曼德勒、塔泽之间,作第二次会战的准备,以期一举击破深入之敌。为此,第五军主力集中于平满纳附近,以准备平满纳会战,蒋介石派罗卓英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官,正式接掌中国远征军指挥权,而以杜聿明专任平满纳会战总指挥。全军准备在平满纳打一胜仗,以扭转缅甸战局。但是,由于英军毫无斗志,与敌人一触即溃,致使东、西线战局急剧恶化,这时不但平满纳会战失去时机和依托,而且中路第五军左、右两翼已暴露于敌人面前,后路又有可能被敌截断。中国远征军不得已放弃了平满纳会战,退守敏铁拉、敏扬一线,以准备曼德勒会战。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根据1942年2月24日《中英联军全盘部署》的协定,仰光至曼德勒铁路线以东属中国远征军防御,以西归英军防御。自仰光失守后,英缅第一军团约6万人北撤至距仰光约240公里的普罗美一线。然而,在日军进攻下,英军对日本人“谈虎色变”,”节节溃退。4月1日,英军弃守普罗美,日军则进逼仁安羌。

仁安羌在缅语中意为“油河”,是缅甸和整个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油田,缅甸战场上盟军油料的主要供应地。日军如夺取仁安羌油田,将大大改善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日军的石油供应。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分三路向北进攻,直指仁安羌,从4月9日到16日连续作战,攻到距仁安羌以东约5公里处,判明英军已于14日下令炸毁仁安羌油田设施,并继续北撤。4月17日凌晨,日军从南北两处切断了仁安羌公路,并在东、北、南三面设伏,将陆续撤退的英缅第一师及第七装甲旅包围在仁安羌。拥有大量坦克、大炮和汽车的英军7000余人,竟然被少于自己人数的日军包围于仁安羌,并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

还在4月14日,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即请求中国远征军援助。罗卓英认为,仁安羌虽非我远征军作战范围,但为发扬盟军协同作战精神,遂派第六十六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第一一三团,由副师长齐学启率领,立即前往支援。

4月17日傍晚,一一三团到达仁羌之宾河北岸,当晚即展开了猛烈的战斗,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亲临前线指挥,经过10多个小时的战斗,至4月18日中午消灭了宾河以北的敌人,夺回了渡口。这时,英缅第一军团军团长斯利姆接到被围的英缅第一师师长斯科特求救的无线电话:“本师饮水及食粮断绝已经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要求中国军队南渡,迅速发起进攻。孙立人分析,宾河南岸,日军控制着山地,居高临下,远征军驰援英军的兵力远远少于日军,稍微受挫,不仅不能解求英军,应而有可能导致一一三团的覆灭。因此,孙立人决定,白天暂停进攻,先将当面敌情摸清,夜间凋整好部队,19日拂晓再发起进攻。不久,斯科特再电催进攻,甚至说:“本师已面临最后关头,军团若无良策,在24小时内不能解围,即将投降!”斯利姆闻言色变。孙立人(192年毕业于美国维吉尼亚军校)接过话筒,用流利的英语,坚定地回答说:“中国军队包括本人在内,纵使战至最后一个人,也要在明19日上午使贵师脱险。贵师已忍受了两天煎熬,希望坚定信心,鼓足勇气,再忍耐最后一天的痛苦!”这番掷地有声、义无返顾的语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鼓舞了被围的英军的情绪。

4月19日凌晨,我一一三团向日军阵地突然发动猛攻,短兵相接,阵地三得三失,与敌人反复肉搏冲杀,险恶的战斗直打到下午2时,我军夺取501高地和油田区,将敌军主力击溃。到下午5时,我军全部收复仁羌油田,使7000余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解救出险,绝路逢生。英军路过中国阵地,个个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在这一场恶战中敌军遗尸1200余具,我一一三团上干战斗兵员也伤亡过半。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滇西反攻从1944年5月11日到1945年1月27日,历时8个月零16天。据统计,缅北、滇西反攻作战,日军伤亡和被俘21057人;而中国远征军阵亡为26697人,伤35541人,失踪4056人,共66294人。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宋希廉早在1944年底即指出,滇西反攻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有三:一是土气之忠勇奋发;二是民众之热烈协助;三是盟友之精神合作。他强调,滇西反攻战中,民众“热烈协助,较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时之民气,有过之无不及。”40年后,宋希廉又指出,人民的支持,“是这场战争所以获得胜利的决定的因素。”滇西抗战是一次胜利的战争,是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先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在中缅战场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日寇入侵滇西,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也是日寇最嚣张的时期。由于滇西军民的英勇抗击,使日寇进攻受挫、只能局限于怒江以西的一隅之地。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战争的其他战场相比,滇西战场坚持两年有余,未使日寇阴谋得逞,实属不易。第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反攻之初、在中国抗日战争大反攻前夕,滇西军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盟军配合下,艰苦奋斗,付出了重大代价,收复了被日寇占领的怒江以西的全部国土,打通了西南对外陆上交通、影响深远。使大后方人民倍受鼓舞。人们坚信,我军在缅北、滇西所取得的胜利,乃是全国抗战胜利的先声,最后胜利的日子即将来到了!”滇西抗战.“牺牲虽大,但为自抗战以来,彻底胜利之先声,敌经此打击后,形势日蹙,遂至无条件投降。”它个仅为全国人民反击日寇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且由于打通了印度经缅向北郊进入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对全国抗日战争中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都是巨大的。

第三,尽管1944年在华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军全线溃退,因此“缅北之胜刊,远不足以抵国内东战场之溃。”然而,滇西战役证明了“中国军队在新式武装、良好营养、优秀统帅之下,能够完成什么样的奇迹。”“可以说每一寸国土的收复都是各级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代价,赤胆忠魂,永镇河岳。”这就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日军的信心。因为,“在缅甸战场上。自夸精锐的日本陆军被他们一向所轻视的中国军队打垮了。”这对日本军部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第四,滇西抗战的胜利,直接促成了缅北反攻的胜利,为中缅战场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与滇西作战胜利进军相配合,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协同作战,节节胜利,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芒友会师后。缅甸战场形势大变,盟军势如破竹。2月20日中国军队进入新维,3月8日攻占缅北重镇腊戍,5月1日收复仰光,缅甸遂完全光复。这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呼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反攻。可以认为,缅甸战场是东方战场的“枢纽”,“反攻缅甸,收复缅甸,解放缅甸的要求,不仅是东方的战略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滇西、缅北战场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英军脱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英国政府为表彰远征军,后来授予孙立人师长“帝国司令勋章”,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将领。孙立人还获得中国的四等云麾勋章和美国的丰功勋章。其他将领也获得了相应的勋章。

经过仁安先羌被围的遭遇,英军已呈惊弓之鸟,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按照放弃缅甸、退保印度的方针,背弃与中方的共同安排,诱骗中国军队为英军充当撤退的后卫。这样,第一次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处境更为不利,以后的战斗愈打愈不行了。1942年4月25日,中、英、美三国代表在曼德勒附近举行了联席会议,决定全面撤出缅甸。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北撤过程中,遭到敌人袭击而牺牲。

第五军自4月下旬开始撤退以来,路过野人山,历时4个月,辗转行军共计长达3000里,最后分别撤至雷多、葡萄、腾冲、泸水4个不同方向。该军入缅时为4.2万人,在战斗中伤亡7300人,撤退中伤亡14700人,撤离缅甸后全军只剩下2万人,损失一半以上。又据统计,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共103000人,最后死伤44300人,失踪11880人,损失达56480人。全军损失也在一半以上。

尽管,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在同古、仁安羌等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抵挡半月之久,初步达到了挫敌锐气和消耗敌人的目的”。然而由于坐失良机,英军背弃盟的和退却,以及指挥混乱,造成了悲壮的失利,使我国失去了西南唯一的交通线,并使日寇将战火烧到了我国国门。

1942年5月1日,滇缅公路被截断,日军进攻云南西部形势已经造成。蒋介石乃密电军委会驻滇参谋团林蔚,命令对保山、畹町间桥梁做“完成破坏准备”。林蔚复电正准备中。5月3日,日军依据“第五十六师团应向怒江一线”进军的指示,其先头部队进入滇西边境畹町,4日占领龙陵县城。5日上午,前线工兵总指挥马崇六指挥将怒江惠通桥炸断,阻止敌人深入怒江以东。虽有500人敌军强渡怒江,终被我军击退,“这一仗虽是个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但就战略意义来说,却是很有价值的。”

惠通桥炸毁,虽然“隔于西岸汽车九百余辆之多,难民五万余人”,然而却阻止了日军沿滇缅公路向东突进的企图,奠定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5月10日,日军占领怒江以西重镇腾冲。延至1943年初,日军势力向北延伸到泸水地区,向南到达孟定地区,这样日军就占领了我怒江以西的滇西地区数百公里长的一块狭长地带,约83000平方公里土地,50万人口的地区。于是,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变成了抗日大前方。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胜利的先声

缅北反攻战开始以后,滇西远征军的反攻战也就开始了。

滇西反攻战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为强渡怒江,第二期为围攻据点,第三期为攻克腾龙,第四期为会师芒友。

1944年5月10日夜(5月11日凌晨),中国滇西远征军分路同时大举强渡怒江,初期渡江的4万人,使用393艘橡皮艇,辅之以竹筏、汽油桶连成的筏等工具。渡江比较须利,未遇敌人强大抵抗,除一人落水溺死外,其余全部安全渡江。但过江以后的战斗却打得相当艰苦和吃力。11日晨渡江部队即在怒江以西建立起几个阵地,从而揭开了滇西反攻战的序幕。

渡江以后,争夺每一个堡垒、山头或村寨,都遭到了强大的反抗,许多堡垒、山头,村塞数易其手,最后才攻克占领,战斗是激烈的残酷的。这里我们重点说明两个战役。

关于腾冲攻城战。腾冲,位于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西侧,是滇西边陲重地,又是滇西交通、商业和政治、军事中心。这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腾冲县城的城墙,是明代用石条建筑,高大坚固,号称“铁城”。城外有来凤、飞凤、蜚凤、宝凤四山为自然屏障。到7月中旬,我军已占领若干村寨及堡垒,直逼腾冲城下。其时腾冲外围的蜚凤山、飞凤山、宝凤山相继克复,唯有腾冲西南的来凤山久攻不克。来凤山象座笔架形,有五个山峰,光秃无树,鞍部有隧道可通城内。峰顶比城墙约高150米,为腾冲城近郊的制高点,对攻城部队威胁甚大。经过奋战,7月26日拿下了来凤山,歼敌600余人。攻占来凤山,中国军队首次使用火焰喷射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攻城部队除预二师外,又调集第三十六、一一六、三十、一九八师和第十四航空队的一个大队助战,炸毁2个城楼,炸开缺60余处,我军于8月20日突入城内200米。日军仍凭借所占民房、公署、学校、商店、庙宇作防守工事,展开巷战,逐屋争夺,经过51天的围攻、战斗后,终于在9月14日上午10时光复腾冲城。腾冲日本守军2600人,除50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少数自杀,缴获各种大炮15门、机枪50挺、步枪800余枝、汽车14辆。“腾冲战斗是艰苦辉煌的战斗”。“整个怒江战役中,腾冲攻城是最协调,在战术上最成功的。”我军攻入腾冲城后,历数日军堡垒不下300多座。《大公报》记者在我军入城后一小时进城,发现“腾冲城不仅找不到几片好瓦,连青的树叶也一片无存。”到处都可以看到,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搏斗得来的。”腾冲战役,公署、学校、庙宇被毁50余所,民房铺面被毁五六百间,四个城楼及城中心的文星楼全部被毁,这是名符其实的“焦土抗战”。在战争中,“敌腾冲守备指挥藏重康美大佐早被我击毙,最后由太白大尉代理联队长,战至最后,始将联队旗焚毁后自杀。战斗之惨烈,为中日战争中所鲜见。”“综合自渡江起,至克复腾冲止,所历大小战役40余次,共生俘敌军官4名,士兵60余人,营妓18名,毙敌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大佐联队长以下军官100余员,士兵6000余名。”

而我军亦伤亡官佐1334人,士兵17275人。腾冲攻城战是滇西反攻战的一个缩影。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滇西抗战的胜利既有客观因素(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密切相关),更有主观因素。中国军民为保卫祖国,为民族尊严和生存而战,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

关于松山争夺战。松山有滇缅路上“直布罗陀”之称。据当时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报告,松山距怒江惠通桥6公里许,在南北山麓,山腹棋布丘陵,滇缅路785公里至801公里依丘傍陵,环绕松山,复经宽不满35米之狭长起伏岗岭滚龙坡西入龙陵。敌即以松山、滚龙坡为其东西两大坚强支据点,互为犄角。筑堡垒群则有体系,散布于松山南北之密林丛草、复杂丘陵。敌2000余人及轻重火炮10余门,由松山东端至滚龙坡正面约4000米,构成若干堡垒群为主要阵地。每一堡垒均构成其上有射击设备及交通濠,下为坑道式骑兵部。其掩体材分四层,周围以大石油浸,三层装土为被履,并围以纵深4米之铁丝网数层。除重炮在接命中始有破坏效力外,山野炮均难破坏。”日本在松山已有前进阵地6个(上松林、小股、测方、崖、平山、干路),主阵地7个(松山、横股、西山、音部山、关山、黑山、卫生队)。这是日本占领松山后两年多内修筑的坚强工事堡垒。

从1944年6月4日起,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指挥下开始反攻松山,但由于地形复杂,敌人工事堡垒坚固,经过五次围攻冲锋,均牺牲惨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6月下旬,抽调何绍周的第八军全军担任主攻,又先后向敌人发动4次攻击,在优势炮兵、空军配合下,经过几十次战斗,才攻克滚龙坡和大哑口。然后,工兵营在松山顶峰日军驻地下约30米处,进行对壕作业,掘进两条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装进6吨黄色炸药,于8月20日将顶峰炸翻,为最后进攻松山创了造条件。即使如此,日军仍进行垂死挣扎和反攻,但援军断绝,无力施展,9月7日中国军队再次猛攻,遂将松山完全占领,其余附近各据点陆续扫清。这次争夺战中,“守备该地的二千名日军中,只有九一155一名被俘,十名逃脱”,其余全部死亡。而中国方面死伤官兵竟达7679人。”同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药品和粮食。松山争夺战是滇西抗战中最艰苦的战役,也是争夺滇西抗战胜利的关键一战。松山克服,打通了到龙陵的交通线,为滇西全面反攻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接着,我军于11月3日收复龙陵,11月20日收复芒市,1945年1月20收复畹町。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协同作战,在缅北于1944年12月15日攻克八莫,1945年1月15日攻克南坎。1月27日滇西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及其盟军在缅甸芒友会师,标志了滇西抗战的完全胜利,并打通了中印公路,恢复了中国西南重要的陆上国际交通要道。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