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迎宾馆

2017年4月28日09:10:54历史解密630阅读模式

孙中山北上时曾居于此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南北统一初步告成。袁世凯即多次邀请孙中山先生入京共商国是,尤其在政府与国会屡起冲突,内阁不稳的情况下,更是敦请中山先生北上。1912年8月18日,中山先生抱着疏通南北感情、“融合意见”的良好愿望,由上海启程赴京。在此之前的7月,为表示礼让,袁世凯将总统府迁往铁狮子胡同的陆军部,将迎宾馆作为中山先生在京的居所。北京政府遵照袁的指示,郑重其事,一切布置整整齐齐,结彩悬灯,铺张扬厉。24日,中山先生抵达北京。袁世凯派代总理赵秉钧等大员到前门车站迎接,还有大批军警仪仗队和军乐队以壮观瞻,并特命开启以前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正阳门,使用自己乘坐的朱漆金轮马车,饰以黄缎,迎接孙中山先生至迎宾馆下榻。北京市民塞巷填街,政学绅商军警各界排班列队,鼓舞欢腾,争睹共和伟人的风采,中山先生所受到的热烈欢迎,实为民国以来未有之盛事。

当晚袁世凯即派人迎接中山先生至总统府参加欢迎宴会,并亲至大门口相迎。在晚宴上,袁世凯为孙中山亲自执盏,可谓是殷勤备至。两人在席间相谈甚欢,几乎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宴会结束后,两人又继续探讨国家大事。在会谈中,中山先生对国家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他说:“袁公任大总统十年,练兵百万;我则经营铁路,延伸二十万里。到那时,我们民国难道还能不富强吗?”袁世凯听后,连连点头。两人谈到半夜,这才告别。

26日袁世凯至迎宾馆回拜。27日袁世凯在迎宾馆为中山先生举行盛大的宴会,到场者有四五百人,“在大厅布置冂形餐案,孙及其随员北面南向坐,袁及内阁阁员及高级官吏皆北向坐,北洋一般军官坐在东西两排,孙、袁在正中对坐”。席间的融洽氛围被北洋军官所破坏,“西南角开始吵嚷,声音嘈杂,说的都是‘共和是北洋之功’,随着又骂同盟会,认为是‘暴徒乱闹’。这时两排的军官已经都站了起来,在吵嚷的同时,还夹杂着指挥刀碰地板、蹬脚和杯碟刀叉的响声,但都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呼喝乱骂”。带头闹事的是军事处副处长傅良佐,他想等中山先生或随员起而反驳,便借机由北洋军人侮弄一番,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中山先生还是从容如常,始终没加理睬,坐在他旁的秘书宋霭龄等也不理会。军官们闹了半个小时左右,自觉没趣,也就消停了。

中山先生在北京的25天里,分别在迎宾馆和总统府与袁世凯长谈共计13次,谈话时间多为自下午4点至晚上10点或12点,有时甚至延长至翌日凌晨2点。多数会谈只限孙、袁及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3人,内容都是国家大政、中外情形,如内阁、土地、实业、军队、外交、迁都、党争、对外借款等事务。中山先生还坦诚相告,支持袁世凯做10年(两届)大总统。还多次公开劝诫国民党人破除党界,勿争意见,与政府保持一致,和衷共济。这段时间里,迎宾馆中外宾客云集,中山先生在这里接见、会晤各国公使、政府官员、绅商、记者、平民,日夜操劳,释疑化怨。

外交部迁到此办公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先生主动去醇亲王府会晤不久前还势同水火的敌人——前清摄政王载沣。中山先生说,1901年载沣出使德国时,本是以御弟的身份去赔礼道歉,处在十分尴尬和被动的地位,却能做到不卑不亢,国外评论不错,是十分难得的。中山先生还高度赞扬载沣在辛亥革命时承认共和,避免了国内一场大血战,历史罕见,是明智之举。他说:“载沣身为皇帝的生父和摄政王,在逊位问题上,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家族的利益摆在第二位,极其难能可贵,这是有益于革命、有政治远见的爱国行动。”载沣深受感动,认为“前嫌亦可化解矣”。次日,载沣即到迎宾馆回拜。中山先生还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送给载沣,照片上写有先生的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载沣在清帝退位后的一段时间里,常常把报纸上中山先生的照片挖去眼睛以泄愤,但这次会晤后,他一直郑重地将这张照片摆放在书房正面的书桌上,直至他去世。

经过中山先生的努力调解,组阁危机彻底化解,政局得以稳定。经四巨头(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的同意,发布了“内政大纲”八条:(一)立国取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海陆军人才;(四)门户开放,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政纲的公布,无疑满足了民众对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期望,英国《旁观者》报发表驻北京记者通讯说:“此间情势已有惊人的进步,民众对民国政府深为满意,对临时大总统的反对声浪也沉寂下去了。”社会上呈现出一派莺歌燕舞、和谐融洽的景象。中山先生民国元年的北京之行,展现了他政治家的高风亮节和坦诚豁达的君子之风。

9月18日,中山先生离京后,原在东堂子胡同的外交部迁入迎宾馆,“石大人胡同”变成了“外交部街”。1916年,迎宾馆西侧的双忠祠并入外交部,在其址新建一座西洋风格大楼,称为西楼,通过天桥与原先建成的东楼相连。原双忠祠的大门左右各添建了三间耳房,作为外交部西边的大门。这座大门是面阔三间、黑琉璃瓦硬山顶的中式建筑,与西洋风格的东大门相映成趣。北伐战争后,国都南迁,此处成为外交部的档案保管处。日伪时期,伪“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设于此。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为傅作义的北平警备总司令部。1949年后,新中国的外交部仍设于此,直至1966年。此后,原址改为仓库。从1974年起,院内建筑全部被拆除,建成了外交部宿舍楼群,只剩下两座大门幸存。但中式大门被堵死,改为外交部宿舍管理人员休息室及储物间使用至今。西式大门曾被加装门窗和楼梯,作为世界知识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门前石狮被移到钓鱼台国宾馆。2004年西式大门得到修复,门口且新制了两座石狮,继续见证着这段不凡的历史。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