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华法案》:第一次立法禁止一个种族进入美国

2017年4月28日09:11:05历史解密628阅读模式

第一次立法禁止一个种族进入美国

经过两年多的政治博弈,1882年,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提交的排华法案,为此国会也作了激烈辩论。

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在生活上不可能美国化,也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且华人往往把钱和金子寄回家乡,不会留在美国。反对排华者的理由则是:排华违背了中美《蒲安臣条约》中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违背了美利坚合众国“自由平等”的立国原则。最终,双方拉锯战的结果是,排华主义获得了国会多数票的支持,于当年5月6日通过了两院的表决。

这份排华法案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是:一、10年内禁止华工进入美国。如私运华工入境,每私运一人,船主将被处以最高500美元的罚款和1年监禁;二、非劳工的华人入境,须持有经美国驻华领事查验和签名盖章的英文护照。但美国税关人员有权在海关检查并拒绝持证人入境;三、不准中国人取得美国国籍;四、非法入境的中国人驱逐出境。

这份法案直接创造了两项美国纪录:第一次立法禁止一个种族进入美国,第一次立法排斥一个种族加入美国国籍。中国人成为不能向美国自由移民的惟一民族群体。就这样,美国排华始于民间,而最后成于政府,堪称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

当排华法案提交给美国国会时,李鸿章闻讯,立即派遣郑藻如到美国递交抗议书,认为这一法案严重违背了《安吉尔条约》。但弱国无外交,抗议无效,最终只是法案的有效期,由最初的20年改为10年,中方提出的其他意见均未被采纳。188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一项修正案,这份《排华法案》的升级版,进一步加强了对法案生效前入境华工的驱逐,并将《排华法案》推行适用于一切华人、包括已经获得第三国国籍的华人。

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

《排华法案》的颁布如同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潘多拉盒子,针对华工的暴力行为日益增多,甚至失控。法案生效后,在3年时间内就有超过5万多华工被迫离开加州或被迫害致死。1885年,美国怀俄明州的石泉煤矿就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血腥屠杀,是排华史上最为残暴的事件。

华工大约十年前进入石泉矿区,与本地矿工同工同酬,并没有以“低价”抢夺白人的饭碗。1883年,当时美国最大的工人组织“劳工骑士团”开始在这一矿区大力招募会员,不少白人都纷纷加入,但本分的华工们绝少响应。当“劳工骑士团”开始组织罢工时,华工们拒绝参加,资方自然大喜,用华人顶替了那些罢工者以照常生产,令“劳工骑士团”的诉求泡汤,极为不满。

1885年9月2日上午,两名白人与同一矿坑的华工发生纠纷,本是正常的小纠纷,他们把两名华工痛打一顿。毫发无损的二人返回住所,高呼“白种人集合”,150多名白人聚集起来,其中半数携带枪支,他们包围了唐人街,不由分说就开始烧杀抢掠。华工们四散奔逃,有28人被杀、15人重伤,财产损失高达14.7万美元,震惊全美。这是一起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暴行,警方随即逮捕了16名嫌疑人,但因华人不能出庭作证,最后16人全部无罪释放。

这不算完,“劳工骑士团”又在周边各地游说政府,勒令华人在限期内离开。在西雅图这样的大城市,他们甚至自行武装押解华人们到码头。西雅图警方予以阻止,护卫华工返回唐人街时遭到暴徒攻击,华盛顿州立即宣布戒严,随后调派军队入驻。不过华工们最后还是被全部转移。

反华暴行蔓延到美国各个角落。1886年1月至4月,加州35个居民区的华人被驱逐出去。1887年,31个华人矿工被杀害在华盛顿州东部的斯内克河上,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也激起了大洋彼岸中国人民的愤怒,1905年发端于上海、而后演变为全国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正是肇始于此。

《排华法案》此后又被多次延长,原定的十年成为纸上空谈。法案执行期间,华人不得入籍,不得和白人通婚,华人的妻儿甚至不得进入美国团聚。许多华人因此几十年间不敢回中国探亲,无法与父母妻儿团聚,多少人一叶飘零,客死他乡难归故里。

60多年后《排华法案》终被废止

二战时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盟国,《排华法案》的存在早已不合时宜。1943年,美国国会通过《麦诺森法案》,废除了《排华法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签署该法案时表示:“国会和个人一样,也会犯错误。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过去的错误,通过废除《排华法案》,我们就可以改正一项历史性错误,以纠正过去对我们朋友不公正的行为。”但实际上每年华人从世界任何地区申请移居美国的名额,只有少得可怜的105个。实质性的转变要等到1965年美国移民法修订后,华人才得以和其他各洲的居民一样平等地移民美国。

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就在《排华法案》颁布的1882年,赴任清政府驻旧金山的第一任总领事。正值排华风潮甚嚣尘上,他恪尽职守与当地排华势力周旋保护华人,留下大量美谈。针对《排华法案》这一事件,他曾写下长诗《逐客篇》,感慨家国沧桑,诗中“呜呼民何辜,值此国运剥!”的感叹至今仍振聋发聩。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1年第21期原标题为“《排华法案》:中美交往史上的屈辱一页”。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