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中的三戒指是什么?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2017年5月12日18:40:20历史解密1,123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孔子的“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来谈,但所指向的是人的志气、人的道德涵养。《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

孔子以为哪三件事值得警戒?

《论语·季氏》有这么一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分,血气未定,要警戒莫迷恋女色;等到了壮年,血气正旺盛,要警戒莫好胜喜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莫贪求无厌。

戒,《说文解字》言“警也”,本义就是警戒、防备。在这里,孔子分别列出了少年、壮年、老年所需要警戒的三件事。血气,是人的生理上的显现,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血气随着人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人也会遭到其影响,色、斗、得都是其表现。

但人是可以控制这种状况的。孟子曾说“夫志,气之帅也”,意思是,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因而应该“持其志,无暴其气”,要坚定本人的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本人的意气感情。

我们说志气,不仅是说有所为,其实还强调了有所戒。君子的志气应该无时无刻不“带领”着血气,而非血气主导人的行为。这就是要“戒”,“君子终生有所戒,则其血气无时不为志所率。”

孔子的“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来谈,但所指向的是人的志气、人的道德涵养。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自述一生学之所至,是与年岁俱进的。可见志于学是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

事实上,志气也是如此,“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劭也”。志气为帅,血气未定的时分,不应该放纵,此为一戒;血气方刚的时分,不应该好勇斗狠,此为二戒;血气衰弱的时分,不应该贪得无厌,此为三戒。

而反过来,即便在别的时分,也不该破此三戒,无论何时,戒色、戒斗、戒贪,养元气、养和气、养正气,在生命成长、年岁变迁的时分,提升个体道德的涵养。这种节制和提升的警戒之语,仍为当下提供着思想养分。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孔子的“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来谈,但所指向的是人的志气、人的道德涵养。《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

孔子以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完成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涵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以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实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注重自我涵养。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注重仁德涵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分开仁德。

同时曾子以为,君子注重仁德涵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

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

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本人的容貌,端正本人的脸色,注意本人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崇,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以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

“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严肃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注重进步本人,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涵养。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简介: 孔子的“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来谈,但所指向的是人的志气、人的道德涵养。《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厉要求本人。

孔子以为,君子除了自我涵养,还要注重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厉要求本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

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

三是仔细处置,随时严厉要求本人。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以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

他以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注重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表现君子的精神。

同时,孔子还以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其五,君子不党。

孔子以为,君子之见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野史秘闻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