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钻探是如何开始的?

2017年5月19日09:58:03历史解密616阅读模式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海底真是扩张的!

有趣的是,“格罗玛·挑战者”号钻探船建成后,早期的科研目标并没有用来研究古气候,而是把最主要的目标用来验证海底扩张理论,这也堪称它最辉煌的科学成就。

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地球科学正在经历革命性的变革。1962年,积极推动了莫霍计划的赫斯教授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大洋盆地的历史》,革命性地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简要地说,这个理论是这样的: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世界四大洋都存在中央海岭,被称为大洋中脊,它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赫斯认为,大洋中脊其实并不稀奇,只不过是一组断到地幔的深裂缝而已。地球深部的熔融岩浆沿着这些裂缝喷溢而出,一边形成新的洋底,一边将早先形成的洋底自动地推向两边。随着洋底的运动,炽热的岩浆逐渐冷却,热量消散,洋壳下沉,密度增加,最后在大陆边缘的海沟深处扎到陆壳下面,重新回归地球的深处。整个过程就像一个永动的传送带,维持着洋底的更新和地球的物质循环。

“海底扩张”说,恰好可以解释当年魏格纳无法解释、长期被冷落的大陆漂移理论,为崭新的现代地球科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然而,“海底扩张”说提出以后,虽然也有很多方面的科学依据,但并没有为全体地球科学界接受,很多人仍然对此抱怀疑态度。

最直接的检验办法,就是沿大洋中脊向外依次进行海底钻孔取出岩芯,直接测定洋底的年龄,看看它们与“海底扩张”学说的预言是否相符。而“格罗玛·挑战者”号是惟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1968年12月,在它建成后的第三次航行中,就肩负起了这个使命。

根据海底扩张理论,洋底的年龄随远离中脊轴带而增大。在南大西洋中脊西翼,第三航次五个钻探点分别布置在离南大西洋中脊轴190、420、760、1000、1300公里的地方,而根据取出岩芯的最老沉积物年龄,证明这里洋底的年龄分别是950万年、2100万年、3800万年、4900万年、6700万年。将距离除以年龄,可知自6700万年来,这里的洋底一直以2厘米/年的速率扩张推移。测量的结果与海底扩张学说惊人的一致!

此后,在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底钻探中,也都无一例外地证实了海底扩张学说的预言。可以说,正是深海钻探取得的辉煌成果,导致这场以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崛起为标志的地球科学革命,在上世纪70年代前半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地中海600万年前原是晒盐场

前面已提到,CUSS-I首次在深海打钻,最大井深仅183米。当钻进基底玄武岩10余米后,钻头已被磨坏,而在起钻更换钻头之后,在茫茫大海里就再也找不到原先的钻孔了。当时还只能做到一次钻进,这就明显限制了钻进的深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深海钻探计划工程技术人员经多年悉心研究,终于在1970年发明了重返钻孔装置。在起钻时,原先设置的重返钻孔漏斗仍留在海底钻孔上。漏斗上安装了数个声呐反射器。当钻杆试图再进钻孔时,其末端所设的高分辨率扫描声呐,可接收漏斗上声呐反射器发出的回波,从而寻找到原钻孔的位置。钻杆末端的扫描声呐,通过长达数千米的电缆与船上的控制中心相接,控制中心借助钻杆上的喷嘴喷射水流,使钻杆移向重返钻孔漏斗,最后进入原钻孔再次钻进。这套重返钻孔装置于1970年12月“格罗玛·挑战者”号在加勒比海的深海钻探第15航次上首次使用,并获得成功。自此以后,在同一钻探点多次更换钻头重新钻进,已成为深海钻探中的常规作业。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深海钻探的钻进能力,使深海钻探进入一个新时代。

但是,有一个难点却是始料未及的,那就是如何从钻孔中排除钻屑。在陆地上,这不是问题。泥浆泵将水或泥浆泵入孔中,在冷却钻头的同时,就能将钻屑带出孔外。陆上钻进是在套管中进行的,钻屑可以通过钻具与套管之间的空间返回地面,排除岩屑易如反掌。但在深海钻探中,不可能从船上的井口通过几千米的海水将套管下到海底。因此从孔中返出的岩屑就会像“蚁冢”一样,堆积在孔口周围。这种“蚁冢”超过一定高度,势必垮落。垮落的岩屑重新落入钻孔,就会妨碍钻具的旋转,甚至卡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专门设计了一个工作系统,将钻进的循环液连同岩屑一起返回到钻探船上。

除了验证海底扩张理论,“格罗玛·挑战者”号还取得了其他方面很多重要的科学成就。比如,在地中海底发现了大量盐层,说明地中海600万年前一度干枯成了晒盐场;北冰洋曾经是个暖温带的淡水湖,5000万年前飘满了浮萍满江红;大洋钻探还证明了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确实是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大洋钻探还揭示了深海形成金属矿的“热液”,和蕴藏“可燃冰”的“冷泉”区;发现了生活在海底岩石里的微生物群——“深部生物圈”,这里是地球上微生物最大的储库,它们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一位学者曾说过,上世纪60年代在科学技术上有两项震惊世界的业绩:一项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另一项就是成功地钻进深海洋底。“格罗玛·挑战者”号船于1983年11月退役后已被拆毁,对此许多学者均感到惋惜。这艘与地球科学革命息息相关的钻探船,本应该保存下来,留作永久的展示和纪念。

延伸阅读

后来的船,后来的故事

“乔迪斯·决心”号

“乔迪斯·决心”号原是建造于1978年的石油钻井船,后来被改造为科学钻探船,命名为“乔迪斯·决心”号。该船长143米,宽21米,排水量18636吨,随船可携带9000米长的钻杆,最大工作水深超过8000米。相比“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能力更强、船上实验室装备更加先进,预计可以使用至2029年。

1985年1月至2013年9月,“乔迪斯·决心”号先后为“大洋钻探计划”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服务,共完成145个航次,钻井2236口,获取岩芯279993米。这些岩芯为固体地球旋回与地球动力学、地球过去气候变化和深部生物圈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地球”号

为了在新世纪的大洋钻探中与美国、欧洲等国竞争领导权,日本政府斥巨资建造了“地球”号钻探船。“地球”号于2002年下水,当时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以征集船的命名,下水时请皇室公主剪彩,可谓盛极一时。经过几年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地球”号于2007年正式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服务,该船长210米,宽38米,排水量超过57000吨,理论上可在4000米水深的海域向海底钻进7000米。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