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什么会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

2017年6月9日18:43:12历史解密197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抗战时期蒋介石为什么会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中国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可以从1927年说起。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国统区大肆清党,使得原本合作密切的中苏关系急转直下

20世纪30年代中期,头带德国造M1935钢盔、肩扛德国造1924年式毛瑟步枪或捷克造ZB26轻机枪、身穿黄绿色驼绒夹衣军常服(春秋季)或草绿色卡其布衫军常服(夏季)、腰佩铁制饭盒水壶及防毒面具的军人形象,代表着当时中国军队中的精锐。由于这些部队配备造型独特的德式M1935钢盔,并使用德国军队的制式武器,他们又被赋予了一个新名词——“德械师”。需要指出的是,佩戴德式钢盔的部队未必是德械师,如宪兵部队就佩戴德盔。抗战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还赠送一批德盔给晋绥军。

那么,蒋介石为何选中德国?

中国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可以从1927年说起。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国统区大肆清党,使得原本合作密切的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苏联军事顾问也纷纷被“礼送”回国。苏联人走了,军事顾问还是国民政府需要的一个机构。当时有实力并且愿意帮助国民政府训练军队的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四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美、英、日三国在华利益庞大,蒋介石虽然想寻求这三个国家的支持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又不可能同时聘请三国军事顾问,因为每个国家的军制操练各不相同。为了避免聘请一方而引起另外两方的抗议,德国成了首选。

蒋介石选中德国,还有多种原因。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在地位上不可能侵占中国利益。此外作为战败国,德国不断的遭到英、美、法等国的压迫,中国情况与德国相似,可谓同病相怜。再加上德国的军事思想比较先进,又拥有完善的重工业体系,无论是派遣军事顾问还是从德国进口军备,都将给中国军队带来重大发展。就这样,国民政府确立了“从德国聘请军事顾问,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协定防务,筹措军火”的国防改革方针。

中国方面有这个意思,那么德国愿不愿意呢?一战后的德国政府主要以复兴和发展德国垄断资本为目标,他们要占领尽可能多的市场。对于德国来说,中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对复兴德国来说有着极大诱惑力。但作为战败国,德国地位不高,加上中苏正在合作,德国无法插足。没想到蒋介石在这时候主动抛出橄榄枝,正所谓郎有情妾有意,中德两国原本看似不可能的军事合作,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1927年11月,蒋介石正式会见了曾经当过德国名将鲁登道夫高级助手的兵工炮兵专家——马克斯·鲍尔上校。两人相谈甚欢,蒋介石欣赏鲍尔的才华,为了掩人耳目,蒋给鲍尔的头衔是“经济事务顾问”。鲍尔接受委任,并且回国挑选了46名德军退役军官来华,组成了一个精简而又实用的军事顾问团(后在历任军事顾问团团长的发展下,阵容扩大到120人)。在鲍尔的居中联络下,德国著名的军火商哈布罗(又称合步楼)、西门子、克虏伯、法本公司纷纷与国民政府签订军火贸易合同。中国也在鲍尔的牵线下,派遣军事、经济代表团访问德国,中德军事合作正式开始。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