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夫子本是幼儿园园长?二者有啥关系?

2017年7月5日18:26:57野史秘闻848阅读模式

有人会说,七十二贤只是孔门弟子之一少部分,孔子弟子三千呢!那我要问了:莫非孔门弟子中年长者均是朽木,只有小娃娃后来多成材?

还有人会说,孔子前516年还去了齐国,待了好几年。好了,即便我们再给夫子添加几岁,他的那些七十二贤们,大多也不过七八岁到十岁的年纪,夫子无非是由幼教而升格为小教罢了,仍无法摘掉他娃娃头的帽子。

前499年,孔子五十二岁上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前496年,五十五岁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十二三年,陪伴他的,便是后来渐渐长大的那些孩子们。

探索网配图

从教学形式看,孔子多采用问答式,也正是针对幼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举个例子:子夏读了《尚书》,孔老师问他:你能谈谈《尚书》吗?子夏说:《尚书》里写的就像日月那么光明,像星辰那么耀眼,有尧舜的思想,有三王的道理,学生从老师那儿学到这些,永记在心,更爱学习了,连吃饭都忘了。孔子高兴地夸奖道:哎呀呀,好小子,可以跟我讨论《尚书》了!

从《论语》由夫子的徒子徒孙们回忆整理编纂的状况看,夫子对娃娃们开展的是开放式教学,没有教材,自由讨论,重在精神的感化和启迪。若不如此,老师的讲义即可修订传世,何以弟子们许多年后要靠记忆再行恢复复原?

议论这些,并非要否定孔夫子对中国教育的开创性作用,只是想弄明白真相。并以此请教于儒学大家。

民国时期的江湖艺人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野史秘闻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