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

2017年8月6日11:13:22历史解密1,141阅读模式

“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

人民军队的首次评衔,是一件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繁杂的任务。

1953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3月7日,在军衔实施委员会下又成立“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的具体工作。为稳妥、慎重起见,3月9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评定军衔的步骤与范围问题的通知》,对原定实施军衔工作的计划步骤调整为3期,将军衔实施推迟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

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首先由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高级院校党委讨论提名,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并在3月中旬的干部部长座谈会上交换意见,4月初又邀集各大单位首长对中将、少将名单作进一步的研究,然后于5月初将修订的名单呈报中央军委审查。经中央军委初步审定后,总干部部又将少将名单发给各大单位党委,再次征求意见。最后,中央军委于7月11日召开会议进行审查确定。

对于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具体确定,特别引人关注。

首先是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授什么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开了两天会,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陈毅和叶剑英因病、邓小平因事未出席。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据说,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摇摇手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此事在高层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时,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毛泽东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授予3个一级勋章。有人提议要形成一个决议。主持会议的刘少奇(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知道毛泽东的态度,说还是不作结论为好。

一位留胡子的民主人士说:“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笑笑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人大作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

争论来争论去,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可以见到毛主席吗?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我们这次先不作决定。”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出席,邓小平、陈毅、彭真、聂荣臻、罗瑞卿、杨尚昆、宋任穷、陆定一等人列席。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

毛泽东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

毛泽东态度坚决,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

也正是在那次会上,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也在部队搞过,你也应该评元帅!”刘少奇挥了挥手,说:“不要评了,我现在不在军队工作了。”

毛泽东又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周恩来连连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邓小平笑笑说:“当什么元帅哟,早不带兵了。”

按照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予军衔也可以不授。

毛泽东又看看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等人,很有几分幽默地说:“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啊?”

李先念操着浓重的湖北口音说:“我没想过当大将,我也不要评大将。”

张鼎丞和邓子恢也直摆手:“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毛泽东说:“依我看呐,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

……

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杨尚昆、宋任穷列席会议。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主持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回到家里,对夫人林月琴说:“要给我元帅军衔,我不能接受。”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说:我参加革命时间比较短,对革命的贡献也很小,给我授元帅衔当之有愧,我恳请不要给我元帅军衔……

叶剑英是在外地得知他将被授予元帅军衔的。1月20日,他看到彭德怀、罗荣桓给毛泽东的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了如下文字:“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装甲兵司令许光达是在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的招待会后才知道自己要被授大将军衔的。回家以后,他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家人都觉得奇怪:大过节的,他是怎么回事?当夜,他给毛泽东和军委的其他同志写了报告,把自己和有关同志作了比较,然后郑重请求:给我授大将军衔高了,希望降为上将……

自然,也有个别同志自恃劳苦功高、资历深,认为应该得到更高的军衔和荣誉,而组织上给自己评的衔低了,甚至公开拿自己和经历相同的人攀比。有那么一位老同志,参加革命时间较长,功劳也的确不小,但进城后犯了错误,受到处分。他认为评衔是论功行赏的事情,期望值较高。当他知道自己只能评为中将的时候,心中愤愤不平,便给有关军委领导提意见……

毛泽东听到这些事,很不高兴,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罗荣桓亲自找这位老同志谈话,和他谈心,告诉他评他为中将是比较公正的,并且严肃指出他的问题。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他的思想通了。

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名单经过反复权衡,多次调整,授予其他将级军衔的名单也经过了多次斟酌。9月15日,军衔实施委员会确定了《将级军衔名册》,先后经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陈云、邓小平审阅后,由彭德怀向周恩来总理呈报,请总理审阅批示。至此,评衔工作基本结束。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