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赫鲁晓夫真如我们所说一般忘恩负义吗

2017年1月10日05:20:27历史解密913阅读模式

怎样认识和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之时,苏联处于严重的危机状态,农村日益贫困,粮食出现危机,住房短缺,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数百万人被关在集中营和监狱中,苏联与外部世界处于隔绝状态,与西方大国关系紧张,社会要求新的变革。因此,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苏联需要改革,承认赫鲁晓夫作为改革者的历史地位。

揭秘:赫鲁晓夫真如我们所说一般忘恩负义吗

二战时期的赫鲁晓夫

对于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学术界的评价有很大不同。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恢复社会主义法制,更多地关注农业的发展等,尽管没有冲破斯大林体制,但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苏联后来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准备了条件。还有的学者指出,“铲除斯大林个人迷信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大历史功绩。它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苏联社会民主化进程。”也有学者认为,不能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价过高,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仍是在原体制内打转,他没有改变苏联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只是为企业换了个“婆婆”,原来由中央集中管理,现在有些企业划归地方管理;他也没有意识到苏联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行民主化,仍是个人集权、集中决策,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他虽然停止了斯大林的大清洗和滥杀无辜,却没有为布哈林等人平反,平反工作很不彻底,这为后来勃列日涅夫的重新斯大林化提供了条件,也限制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探索;赫鲁晓夫虽然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提出不同制度国家关系应该遵循和平共处原则,提出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仍坚持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与美国进行争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根本解决苏联的问题,却浪费了大量时间,使苏联再次失去了改革的良机。还有极少数学者坚持认为,赫鲁晓夫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就是反对社会主义,是在苏联搞修正主义,苏联的剧变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

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何没有持续下去?

揭秘:赫鲁晓夫真如我们所说一般忘恩负义吗

赫鲁晓夫与毛主席

赫鲁晓夫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在当政之初,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积极性的举措,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后来他又重新走到老路上去了,大搞合并集体农庄运动。学者分析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持续下去的多方面原因。

其一,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等苏联高层领导人,并没有真正深入民众,在理论观念上仍认为斯大林模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赫鲁晓夫反对的是斯大林个人,而并没有从体制、制度层面去认识问题。”苏联的农业长期落后,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办法是给农民选择经营方式的自由,把土地转交给集体农庄庄员个人所有,但这一办法从来没有讨论过。他们仍然强调重工业是基础,要求居民做出牺牲,也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的文学政策,没有给作家独立自主的创作权,在“解冻”的同时处处“防洪”,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能发表,像帕斯捷尔纳克这样的作家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损害了苏共的形象。因而,有学者提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他不可能完全告别斯大林时代,他所做的只能是对其进行修补而已,要求他根本解决苏联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不客观的。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