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在翻阅了大量古籍之后,相关的记载依旧空空如也。潘教授于是建议在未查到中文原名前,姑且将Wan Hoo音译为“万虎”,并呼吁有志者继续努力,发掘本源。
文 | 祝淳翔
最近几十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的载人航天界流传着一则万户(虎)升天的故事。大致是说:15世纪的中国官员万户手执两张风筝,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椅后加装47枚火箭为燃料,持蜡烛点燃升空后不幸殒命。相较于嫦娥的服灵药而凭空飞升,万户的种种举措具体而微,虽未成功,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被誉为火箭飞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国布赖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正式以“Wan Hoo”命名,从此,万户载誉寰宇。
如今,有着“东方休斯敦”之称的西昌航天城附近的主题公园里摆放着万户升天的雕塑。而据说万户是甘肃河西人,他殒命蓝天之处也许就在酒泉附近。嫦娥奔月虽说是个神话,却其来有自。那么,这位与我国两大航天城都发生了关系的“万户”,他的故事来自何处呢?
2012年6月20日“腾讯网文化频道”有一篇综述:《‘航天始祖’万户的飞天之旅》,在罗列了许多国外文献后,作者得出结论:“国际学术界更倾向于此事确实发生过,在中国民间小范围传播后,经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之口传到国外。”——果真如此吗?
在中国本土,清华大学的刘仙洲教授应该是首位考证万户故事的人。刘教授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引用并翻译了美国人赫伯特·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关于Wan Hoo的一段记述。由于基姆书中未提供出处,刘教授也未能在中国书里找到类似记载,于是揣测道:“在那个时代,军队里有‘万户’、‘千户’等官名,也许Zim参考的那个手抄本上是记载的官名,他误把他当作姓名了。”
刘仙洲的这个揣测,后来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潘吉星教授校正。潘教授在《中国火箭技术史稿》第四章《明代的火箭》中,引用《明史·兵志》称:明初,“万户”官职已易名为都指挥使,因此还应该是人名。遗憾的是,在翻阅了大量古籍之后,相关的记载依旧空空如也。潘教授于是建议在未查到中文原名前,姑且将Wan Hoo音译为“万虎”,并呼吁有志者继续努力,发掘本源。
潘吉星在书里提到火箭史专家马克斯韦尔发表在1982年《英国星际学会志》第35卷第176页的论文《早期火箭史》,而马克斯韦尔将Wan Hoo写作Wan Hu。同时潘也提及威利·雷伊的名著《火箭、导弹和宇宙航行》。实际上,著作颇丰的雷伊更早之前还有一本书《火箭:平流层外旅行之未来》,在那本书里便已经提到了Wan Hoo。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Wan Hoo会出现Wan Hu的变体写法呢?而雷伊的说法又源于何处?
1992年,供职于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的科学史学者弗兰克·温特在《英国星际学会志》发表论文《谁第一个乘火箭飞行?》。当讨论万户故事之时,指出比雷伊(1944)更早的出处:1929年在列宁格勒出版的苏联宇航研究者莱宁的多卷本《星际飞行和通信》第2卷第4册《火箭》。莱宁据信是一名热衷航天事业的教师,他的九卷本《星际飞行和通信》是一套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集,广搜梦想、传说和幻想等虚构材料,虽资料翔实可读性强,但可靠性有所欠缺。1970至1971年,莱宁的这套书在美国NASA资助下由以色列科学翻译计划译成英文,使笔者得以寓目。令人不解的是,温特声称莱宁在书中Wan Hu的俄文对音为P'an Ku,则似乎中文原文即“盘古”。因找不到俄文原书查核,只能存疑。另外,温特还猜测Wan Hu可能中文意为“妄狐”(“crazy fox”),传说类似于布雷尔兔故事所寓意的“处事勿鲁莽”,亦不免引人发噱。
更为重要的是,温特的论文还将万户故事的来源推前二十年,定位到1909年10月2日《科学美国人》周刊。目前大致可以认定,这篇由约翰·厄弗莱斯·魏肯斯撰写的文章《当代伊卡洛斯》,才是“万户故事”的真正源头。兹将其相关内容翻译如下:
传说第一个将自己献身于飞行难题的人是Wang Tu,一位约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官员,他建造了一对大而平行的水平风筝,将己身置于一把下方固定47枚火箭的椅子,由47个侍从手执蜡烛点燃。但椅子下的火箭发生爆炸,将官员点着,因此惹怒了皇帝,下令罚他吃一顿重重的戒尺。
虽然Wang Tu与后出的Wan Hoo、Wan Hu名字稍异,前者似乎也并没有死,但故事的关键细节,如2张风筝、47枚火箭均已初见雏形。显然,这些传说故事的前后版本显然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论者将火药的起源前溯至公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的时代,而火箭的发明和使用却远在火药发明之后。也即,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使用火箭,那是绝无可能的。因此,这则所谓“传说”信口编造的成分居多。
在此,有必要提一下雷伊其人。有文献说他是德国火箭专家,其实并不确切。他是科学作家,写过科幻小说,也提倡航天,是普及火箭、宇航知识的自然史学家,精通德、英、意、法和俄语。1906年10月2日,雷伊出生在德国柏林(真巧,三年后的同一天,魏肯斯“创造”了Wang Tu传说)。1927年,他成为第一批德国火箭爱好者团体“宇航协会”的会员,并且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纳粹上台后,因慑于其极权理念、暴力政治及伪科学,雷伊感到十分苦闷。1935年,他终于找到机会,便携带一些心爱的图书、几件换洗衣服和旅行文件,只身离开德国赴英,最终定居美国。
在德国宇航协会期间,雷伊写出大量火箭方面的短文,为此需要大量阅读。他精通俄语,极有可能读到过1929年莱宁的《星际飞行和通信·火箭》对万户留有印象,并按俄文对音翻译成Wan Hoo。至于万户的另一版本Wan Hu,也许便始于1971年莱宁《火箭》一书的英译本。
而苏联人莱宁的书里居然错误地声称,大约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出现最早的火箭,起先是娱乐用的焰火,后被用于军事目的。由此看来,把Wang Tu误记或发生对音变异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莱宁。在莱宁的书里并没有提及万户故事所发生的时间,而火箭史知识掌握得更为精准的雷伊,将时间定为公元15世纪以使故事逻辑自洽,合情合理。由于雷伊曾多次和著名的德裔火箭专家、导弹之父冯·布劳恩合作著书,在当时的航天科普领域地位首屈一指。后人多相信并沿袭了他关于万户故事的说法。
正是历史的吊诡,造就了一段万户迷思。盘古是远古苗人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他当然不是乘火箭上天的第一人。如果说Wan Hu可以理解成“妄狐”,则魏肯斯所谓Wang Tu,莫非竟是中文“妄图”的对音?如是,此人或许粗通汉语也未可知。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卓绝努力,2005年当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顺利返回,安然着陆时,标志着中国已步入载人航天时代,与此同时也宣告: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从此不再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