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闭关锁国的过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时候,由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引发的问题不断,政府担心中外的势力勾结,会产生对本国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国的商船到外界进行贸易。其实就是政府从贸易方面入手,减少中外人员之间的往来。
闭关锁国时期的乾隆剧照
而在后期,由于外来教会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国的内政问题,所以在1704年政府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在16年后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确规定了外国的商船只能行驶到福建、厦门两处。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来势力的发展,但是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规定要关闭除了广州以外的其他几个通商口岸。而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了闭关锁国政策。
到了后期清朝政府也没放松对这一政策的实施,在1759年发布了一个文件。文件限制了外国人在中国的买卖行为,规定外国人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来广州进行贸易,限期以满必须立即离去。另外外商在中国的时候,只能在当地雇佣翻译人员,不能私自传递信件。最严厉的是,清政府加强了对河防的监督,用以监视外来船舶以及过路商人之间的活动。
而从这一步步的措施来看,政府一直在实行严格的政策控制,从闭关锁国的过程可以看出,政府对该政策的重视程度。
人们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如何
闭关锁国政策指的是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清政府一直阻断国内与外国之间的交通贸易,不过虽然称为闭关锁国,但是却也并不完全断绝所有往来的,主要还是针对贸易方面比较严格,只有广州才可以通商,所有的外商必须经过特许才可以进入,就连他们的活动都被限制起来,因此人们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也十分不好,那么人们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闭关锁国过程示意图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说起,首先这次的政策是因为清政府想要加强自身的统治能力,并且对外界进行自卫,然而这虽然也属于防御政策,但是却是十分消极的,当时西方国家对清朝的侵略已经开始加快脚步,所以这种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的作用。
但是这种政策却有着更加强大的阻力,闭关锁国之后国家就开始长期处于自闭的状态中,甚至可以说已经与世隔绝了,这就让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速度变得缓慢起来,而资本主义萌芽也被扼杀,不管从经济、文化或者科技等哪个方面来说都无法和外界交流,自然而然就会比西方落后。可以说闭关锁国简直就是一种作茧自缚,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因此被阻断,中国也无法了解世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技术,甚至连思想和文化都处于落后的阶段,这也是清朝一直被国际上其他国家藐视的原因之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许多人都会把海禁与闭关锁国混淆起来,实际上两者有许多的差别。简单的说,闭关锁国是指不与外国往来,包括经济、贸易、文化等众多方面。而海禁是当时的政府为了禁止私人出海贸易而颁布的政策。
闭关锁国时期的乾隆画像
从细微方面来说,海禁与闭关锁国实施的背景不同。海禁是为了抵制沿海地区肆意掠夺的日本倭寇;闭关锁国是清朝为了抵制国内的反抗势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来侵略者的威胁。
其次二者的主要针对对象不同。海禁主要是针对日本倭寇,闭关锁国政策首先是针对沿海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势力,后来又用于防范日渐强大的外来势力。
第三点是二者的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海禁主要是限制经济领域的发展,规定私人不得出海进行贸易,但是对来华交易的外商没做限制。同时对于外界的先进技术以及物产,并未盲目排斥。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中国私人不能出海贸易,同时也对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做出了限制。而且闭关锁国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济、文化、贸易等多方面。
最后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不同。海禁的实施,影响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但是相比之下,海禁带来的危害没有清朝闭关锁国的严重。而在闭关锁国政策的指导下,清朝的制度、经济、技术以及思想文化都远远地落后于世界。
总的来说,海禁是出于政治目的,对经济进行一种顺带的封锁。而闭关锁国政策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政策,从众多方面进行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