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抗日地道战:挖地道3万里 设置兵工厂(图)

2017年4月7日12:45:24历史解密1,033阅读模式

民兵在地道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在中国电影史上,抗战电影《地道战》缔造了近半个世纪的“放映传奇”,据《中国国防报》文章透露,从1966年到2005年,该片发行拷贝8420部,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数量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时全球有28亿观众看过此片,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但也许您不知道,该片实际是一部针对民兵的军事知识教学片,许多内容都是抗战年代冀中平原实际作战的经验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华北展开残酷的“治安战”,力图短期内荡平中共武装。尤其在冀中平原,面对优势日军的轮番“扫荡”,缺乏地形依托的敌后武装处于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出种种改造地形的办法,利用地道便是其中最富创意、也最为人知的战术之一,用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的话说,“如果是太平年月,谁会在地道里东躲西藏,我们今天看地道战觉得是‘旷世奇观’,其实那一条条地道都是由国仇家恨生发勾连的”。

从无到有 发展壮大

在成规模、成体系的地道出现前,华北百姓就利用家里的地窖掩护过八路军伤员,但由于各家地窖容量有限,同时地窖大都在村内,一旦被发现,很难脱身。曾任蠡县县委书记的王夫回忆:“1938年冬,敌人改在夜里或拂晓包围村庄,(干部们)在村里睡觉很危险,于是选在野外挖洞藏身。”但挖在村外的地洞也有问题,冬夜人睡在洞里,早晨洞口会往外喷水蒸气,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格外显眼,结果地洞便不得不再由野外转到村里,并且各个地洞之间开始出现隧道衔接,这就逐渐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网。

原日军第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回忆,八路军和农民都从事挖地道的工作,为了不让日军发现,他们甚至会用柳条筐把土运到地道以外两三千米的地方抛弃。于是,冀中一带的地下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地下工事群。斋藤说,日军曾抓过大量农民和民兵进行拷问,“就我所知道的,这些中国人从未透露过有关地道的一个字。……拥有如此庞大地下工事的冀中,俨然成为令日军头疼的地方,这对八路军来说,应该是一种光荣吧”。

1942年4月17日,冀中区党委发出指示:“部队在基本分散的原则下,依靠民兵威力之发扬,配合爆炸战、地道战,多打小仗,消灭敌人,要利用群众已有的地道和挖新地道对敌人开展爆炸战。”此后,地道在华北各地也逐渐应用开来,八路军领导人叶剑英曾总结道:“地道战,即在村庄内普遍挖地道,其内有横墙,并村与村相通,洞口多为隐蔽,内有储粮储水及防毒设备,敌来则利用此地道以进行战斗,小股敌则消灭之,大股敌则我从地道中进行转移,伺机以打击之。”

不过,华北军民最初构筑的地道相对简陋,抵御日军破坏的能力有限,像最早开展地道战的蠡县就连续有三任县长牺牲在与地道相关的战斗中,其中县长林青藏在覆盖木板和土的简易地道里,结果被敌人发现牺牲。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