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2017年4月17日07:08:11历史解密2,349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一批进步爱国知识分子。因而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历史的局限及意义

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冲破了封建专制的黑暗牢笼,救亡――改革――开放,成为他们觉醒的三部曲。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外国的侵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救亡使命感;要救亡,就只有对外反对侵略,对内进行改革,由此引导了改革意识的复苏;而要改革,不能再走传统的老路,闭关自守,故又萌发了开放意识。他们将紧闭中国的帷幕撕开一道裂缝,开始睁眼观察世界,初步认识到中国与列强的差距,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一页。

不过,在肯定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知识分子觉醒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历史局限。

首先,这一时期开始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人数太少,寥若晨星,未形成社会群体力量,其思想也未发展为社会思潮,影响面在当时极其有限。同时,由于他们的觉醒是受外部刺激的反应,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个体意识,因此,他们的觉醒只是个人的觉醒,而不反映阶级或阶层的思想。

其次,这一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觉醒都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局限,觉醒程度极为有限。如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人,都是传统知识分子出身,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传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学说占主要部分,因而他们只能以传统的文化知识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尽管他们比那些对世界大势茫然不解,对国际社会一无所知的顽固保守派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他们并未走出国门,也不懂外语,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要通过若干媒介,而且其心态也并未完全开放,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自大性,所以,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总的来看是肤浅的,难免有片面性和偏见。例如,林则徐对英国军队的力量就缺乏正确的认识,他称“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破浪乘风,是其长技,惟不与之在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轻动。……且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49)。因此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还奏称:“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50)”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他所预计那样。又例如魏源所撰《海国图志》,其中不少道听途说的消息和传说,如“以素丹为西印度,哈里发为阿富汗,木乃奚为介碱海及里海之间,地形俱不合。又富浪、天方所在,仅具于图,不著于篇,失罗子、兀林、乞里湾,并图亦不具,阅者茫然”(51)。另外,魏源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充满仰慕之情,不仅认为美国“武”、“智”、“公”、“周”,而且还称美国“不横凌小国,不桀骜中国,且遇义愤,请效驰驱,可不谓乎。(52)”显然,他对美国资产阶级的对外侵略本性毫无认识。魏源对瑞士的议会制度也极力赞美,称为“西土桃花源”,这既表明他的思想具有进步倾向,也反映出他的局限性。

此外林则徐、魏源等人受阶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旧的烙印。如他们虽然爱国,但是也十分忠君;尽管不满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落后,却依然认为封建制度是至善至美的,封建的伦理纲常是不可动摇的。因此,他们希望在维护封建制度和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吸取西方的科技知识,初步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改革开放意识包含着相当多的封建因素在内。

鸦片战争时期,进步知识分子还不可能超越封建思想的篱蕃,他们恩想的局限和不足远不只以上这些,本文限于篇幅,仅略举一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指出他们的局限和缺点,不是要贬低他们,或对他们过分苛求,而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他们,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他们的觉醒既具有“近代”色彩,也有不少旧的痕迹,明显地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色。

鸦片战争时期,开始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虽然还很少,并受到历史的局限,还没有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他们却是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代表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伟大的思想一经产生,就会对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鸦片战争结束后20年,这些先驱者的思想终于如滚滚的春雷在云层中轰响,并引起知识界的共鸣,从而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准备了思想方面的条件。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