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跟朋友闲聊,说起物价,讨论从前一块钱相当于如今多少钱。朋友说:我爹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卖了外地的房子,在北京买了一座不大的四合院,花了四千元。这院子如果不拆,现在能值几千万!照这个推算,那时的一块钱,能顶现在一万块!
我说:话不能这么讲,得看拿什么做基准。房子是特殊商品,这些年确实涨得猛。但也有涨得少的,就说咱们刻不能离的粮食吧,从前一斤不到两毛钱,因凭票证购买,实际价值应该翻倍。今天的粮价时有浮动,但三四元总能买到不错的米,涨幅顶大十倍。以粮食做基准,当年的一元钱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十元。
当然,也有涨得更少的或更多的。拿鸡蛋来说,我记得小时候供销社来了鸡蛋,由于要买的人多,把一箱箱鸡蛋搬到户外小广场,排队的人绕了好几圈。那时鸡蛋八毛一斤,这个价格,多少年没变。不过后来开始凭证购买,价值也应翻一番。如今鸡蛋多少钱?物价里数它涨得少,一斤四元,涨幅只有三、五倍!
有涨三五倍的,也有涨千百倍的,要从纷繁的数据中找出一个均衡点,能准确概括今昔物价变动,谈何容易?

今天人们的工资,不算年薪千万的大公司老总,一般城里人从一两千到月入过万的都有。跟从前相比,约为1:100。也就是说,您今天月薪四千,相当于五十年前月薪四十;今天月入过万的,相当与从前月薪一百,依此类推。
假如您同意这个算法,那么就来看看今天的钱应该如何花吧。——也许年轻人不存在这个问题。譬如一个零零后,他出生后物价基本就是这个样子,吃个肯德基三四十元,抬手打个车二三十元,在他们看来,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消费。
可是跟我一样的“老帮cei”们不这么看,在他们心目中,一块钱已是“钱”,一百元就算“大钱”了。哪里搞活动发鸡蛋,哪怕只有三五个,他们也要起大早、挤免费公交去领——五个鸡蛋值两块钱呢,他们可以为此美上半天,也可以因为没赶上而懊恼一个礼拜!
我劝我的一个老朋友想开着点,为了抢那几个鸡蛋回头再磕着碰着!您脑筋还停留在五十年前呢,那时一个烧饼五分钱,现在同样一个烧饼要一块五,您于是看着“酝气”。其实若按1:100的比例算,从前的五分钱相当于今天的五块钱;今天的一块五仅相当于从前一分五厘——那会儿一张只有四版的《北京晚报》还卖二分钱呢!这么一想,您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从前的物价并不低!
换个算法,从前您月入六十,可以买1200个烧饼(当然还得有那么多粮票),如今您月入六千,可以买4000个烧饼,而且不要粮票。冲这个您也该多吃几个!

都说今天的鸡蛋味道不如从前,大概因为从前是散养,如今是工厂化喂养,时间及金钱成本都大大降低,质量能不降点儿吗?不过价格也真便宜,您光抱怨“鸡蛋又涨了”,涨到多少?三块?四块?——今天的四块,就是从前的四分!

您带着两张百元票出门,到菜市场逛了一圈,买了二斤排骨,一条鱼、一斤虾,五斤鸡蛋以及时鲜蔬菜,装了满满一小车拖回来,两张票子还找回几元来,您相当于花了不到两块钱!——可是若搁在从前,这一车东西少说要花六七元,相当于今天六七百,不知您想过没有?
您记着,拿一块钱当一分花,拿一百块当一块花。——这话不是说给年轻人的,是说给常去领鸡蛋的您的。您赶上好时候,改革开放让您住上宽敞带卫生间的房子,让子女开上车,孙辈们麦当劳吃到腻,这是从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本博客文章均属自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上,谨致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