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教育思想有哪些
张伯苓一生都专注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张伯苓教育思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张伯苓教育思想。张伯苓一生中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小学等一系列南开的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张伯苓照片
张伯苓当初曾说:“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因为这句话张伯苓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当然张伯苓自己也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在办学期间十分注重体育运动。这就是他第一个教育思想:注重体育教育。
张伯苓认为,强国必先强身。近代的中华民族患有五种病,分别是“愚、弱、贫、散、私”,而其中的“弱、散、私”都是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根治的。当时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时,张伯苓的资金本就很紧张,但是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没有吝啬,甚至是不遗余力的大量投入,可见其真的是十分注重体育运动。
第二个教育思想:注重智育教育。张伯苓在家馆中执教时,就已经大胆革新,不再一味的教育学生四书五经,而是大力的宣传西方文化,开设“算术”、“自然科学”等理工科类的课程。在后来创办了南开中学之后,也是开设了许多理工科类的课程。
第三个教育思想:注重德育教育。张伯苓认为教育不能仅局限与传授书本上的东西,应该要特别着手于每一个人的人格教育与道德教育。而张伯苓所认为的德育之首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要有爱国之心和爱国之力。
这就是张伯苓教育思想。
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故事
说起张伯苓,他还有一个流转已经的美德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张伯苓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投入了教育事业,准备用教育来拯救这个国家。于是他先后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造福人民。1949年,重庆解放后,张伯苓与学校的相关领导商议,打算把留在重庆的南开中学捐给新成立的人民政府。
张伯苓照片
张伯苓回家后,告诉了妻子王淑贞他要把学校捐掉的事情。妻子听到后,十分心痛,她对张伯苓说:“南开学校是你的命啊,你为这个学校辛苦了一辈子,怎么舍得这么轻易的送给别人啊。”张伯苓当时很坚定地说:“这有什么舍不得的,南开学校虽然是私立的学校,但是私立不代表私有,把学校捐给共产党政府,我才能放心。”
后来妻子楞了一会儿,问到:“那孩子们呢?”言外之意就是张伯苓把学校捐给政府,那留什么给孩子们啊。没想到张伯苓立马表态:“孩子们,自然是留德不留财咯。”这就是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的故事的出处。而张伯苓也确实说到做到,在他去世时,人们清算他的遗产发现,张伯苓没有一亩地,没有一分存款,仅有的积蓄就是口袋里的六块七毛钱。
张伯苓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并没有个人享乐意识,一直到死都想要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以至于成就“留德不留财”的美名。
张伯苓的四个儿子是谁
张伯苓和夫人王淑贞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最后只有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张伯苓的四个儿子分别是张锡禄、张锡羊、张锡祚和张锡祜。这四个儿子个个英俊挺拔、高大威猛,被人家戏称为张家一门四虎,可是了不得。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张伯苓的四个儿子。
张伯苓一家合影
张锡禄,张伯苓长子。1901年出生,后改名为希陆。中学时就读于父亲所创办的南开中学,并没有因为父亲是校长就放松学习,反而更加的勤奋努力地学好每一门功课。在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响应反帝爱国的活动。之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的数学系。毕业后,又去了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继续学习数学。此后,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的教学与研究。1988年,在北京因病去世。
张锡羊,张伯苓次子。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在南开大学毕业后,替父亲与一些学者一起前往四川等地选择南开学校的新校址。1946年下半年,任天津市公用局局长、电车管理处处长。
张锡祚,张伯苓三子。也是毕业于南开大学。与张锡羊一样,记载也不是很多。有关于他的资料大多都是回忆父亲张伯苓创办南开的相关事件。
张锡祜,张伯苓四子。1911年出生于天津。张锡祜是一位抗日烈士,身高达二公尺有余。九一八事变后,弃学投军,考入中央航校,成为一名空军。淞沪战役中,飞机失事后壮烈殉国,年仅二十六岁。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