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主要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统治者专制,提倡民主,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之一胡适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台上发表演讲,高度倡导白话文的优越性。这时,有个女学生提出了异议,说文言文比较简洁,而白话文则比较繁琐,并举例“无能为力”这个词,用文言文仅有四个字,说成白话文,将会是很大的一段话。胡适则说,不然,无能为力用白话文来代替,只需三个字就好了,那就是“做不了”。这段电影很好地诠释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的思想。1918年5月,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的小说《狂人日记》的出版,中国逐渐开始摒弃了文言文,开始使用白话文了。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主要是将矛头对准了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孔孟思想。孔孟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巧妙地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了维护君主制专制的道德工具。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其核心的运动思想。在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不少拥护帝制的人,开始鼓动君主立宪制和“国不可一日无君”等错误思想,企图逆转历史潮流,将中国重新带回封建制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首的,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一九一六年》、《民彝与政治》等论文,对帝制和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新文化运动给予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是致命的,他们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使其开始觉醒,并主导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之间的联系
从新文化运动内容来看,白话文运动也被包含其中。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前驱陈独秀在《新青年》批判儒家思想而引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胡适虽然反对陈独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但是胡适先生支持白话文运动。
胡适
众所周知的《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用白话文所写的,在晚清之前,白话文一直未被学者所接受。随着国门被打开,文言文已经不适用人们的交流。在诸多情况之下,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白话文推广的迫切要求。
20世纪20年代前后,胡适和在《新青年》发表了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到了八点,都与倡导白话文相关。比如其中提到“不讲对仗”、“不模仿古人”等,都是为白话文运动预热。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既得到了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拥护,又得到林纾为代表的古文学家的批判。1918年1月份,陈独秀和胡适为了让白话文运动深入人心,他们要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刊物都要用白话文陈述自己的观点。
5月份,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部白话文作品《狂人日记》,这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已经取得了新突破。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白话文应对也逐渐深入人心。1919年,白话文运动进入到高潮,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第二年,教育部下令将各科教科书全部改成为白话文形式。
新文化运动得到了怎样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作为首次解放思想的运动,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每片树叶都有正反两面一样,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有着其先进性也有其局限性。那么历史上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什么呢?
新文化运动配图
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前,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帝王的统治,大家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是默认的,思想上也没有很多的变化。而自西方列强开始进入中国之后,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思想。人们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才好不容易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但是袁世凯却不想顺应历史的发展,想要做皇帝,恢复到以前的社会,并在此时大肆推崇孔教。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先进人士不能苟同,开始创刊办报,解放人民的思想。于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好的地方就是其开始让人们意识到之前的生活是不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是让人们开始接受新鲜的事务。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当社会主义的春风来到中国时,才能紧紧的抓住机会。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袁世凯的做法十分憎恨,也就对其推崇的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痛恨,他们反对我国一切的传统文化,好的不好的。再加上,当时只有先进的知识份子才有这样的精神觉悟,他们也没有想到要联合到最广的农民,进行的范围十分小而且大多只是在进行喊口号之类的,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反对措施。这也就是它的局限性,是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不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