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红军如何解决“住”的问题

2017年3月12日21:34:41历史解密127阅读模式

“安营扎寨”是军队最古老的需求,目的就是要解决官兵“住”的问题。军队每驻防一地,必定要筑营而居。红军长征时期,跋山涉水两万五千里,无根据地依托,无稳定的宿营条件,在顶无遮蔽、底无铺垫、周无围挡的艰苦条件下,渡过了“住”的难关,创造了军队后勤保障史上的奇迹。

宏观指导 分散实施

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后勤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后勤工作主要集中在饮食、医疗、被装、兵站等紧迫的保障需要上,虽然1928年红四军曾设有兵营建筑处,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造了一些连队哨所和部队营房,但是官兵住宿主要还是靠借住民房。宿营问题是与群众最直接、最长期的接触,对于维护我军形象具有重要价值。毛泽东在“六项注意”中“上门板”的要求,就是针对借宿时红军战士为了防潮只能借群众家的门板再铺上稻草休息这一情况而提出的。

随着长征的开始,红军无力维持专业的营房力量,加之部队长期处于运动战状态,并不具备自行建造营房的条件,因此红军并没有成立统一的营房保障机构。但是红军各级仍然十分重视宿营问题,通常由军团直接制定宿营的指导意见,各个基层部队因地制宜自行分散组织实施。

风餐露宿 天地为家

两万五千里征程,穿越了雪山草地、渡过了大江大河、经历了数百场战斗,一路上几乎没有可供红军将士们安稳休息的场所。“天为盖、地为铺”是一种常态,即使进入城镇或群众聚集区,红军将士们也常常只能睡在屋檐和树荫下,条件好的也不过是把自己的油布毛毯铺在地上或罩在顶上。行军途中,“每人用棍子往地上一插,靠小树搭块油布遮雨,大家背靠背挤在一起宿营”,这就是红军将士对搭建临时“帐篷”的回忆。

住宿条件最为艰苦的阶段就是爬雪山、过草地。雪山之上,风雪交加,红军将士也只能临时开凿山壁遮风,更多情况下,还是围在一起用体温相互取暖。到了草地,沼泽遍布,往往只能在泥泞渍水里铺点东西露宿,或就地而卧,或坐着打盹,或背靠背依偎着取暖睡一会。如遇风雨交加,就只能在淋浇之下煎熬。次日清早,常会看到一些战士怀抱枪支,因冻饿而长眠不醒。

敌营敌宅 为我所用

与红军长征途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的艰苦局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规整营房、制式营具,甚至还有奢华洋楼。长征途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宿营呀,宿营?怎么宿法?能拣得三四尺可以放下东西的平面,就是好的。”为避免部队露营疲劳,也为便于寻找给养,战斗胜利后攻下的城镇,打土豪没收的房屋等都有组织有计划地用来调整休息,所以红军也偶尔住过军阀的洋楼、地主土豪的豪宅。

老红军曾万标同志回忆了遵义会议时的住宿情况。那是1935年1月11日拂晓,中央干部团一行一千余人,分批进入遵义,进城后住在一所中学里。随后,中央领导也陆续来到遵义城内,住进了一幢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洋楼里。这幢小洋楼是军阀柏辉章的公馆,有20多个房间,楼房四周是一片开阔地,30米以内没有障碍,非常便于警卫。而这幢小楼就是后来被载入史册的“遵义会议”会址。

敌营敌宅虽好,终归不是红军将士的久居之地。在长征中,每当部队占得敌人的营房,第一时间就会让给伤病员、妇女、儿童等更需要较好住宿条件的战友。因此真正能够“享受”“豪华住宿”的红军并不多。当然,红军从不是贪图享受的军队,能够改善条件固然是好事,条件缺乏时再大的难题都能克服,这才是红军解决住宿问题最根本的手段。

农舍民居 鱼水相容

在长征中,红军沿袭了根据地时期借住民宅的做法,但是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尽一切可能维护军民关系。1935年,红一军团专门制定了《关于进入城镇执行政策的规定》,要求“城市部队不准驻商店,其余部队集结在城郊宿营”。部队大多数情况下借住祠堂、庙宇,有时也借住民房。沿途各族群众对红军的政策和纪律感到放心贴心,也给予红军官兵很多的支持,保证了红军每到一地都能顺利借住。

凡是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地群众都会热情地迎接红军,主动要求红军住到自己的家中,一些祠堂、庙宇等较大的建筑更是任由红军居住。虽有沿途群众的支持,但由于徒步行军队伍拉开的距离较长,后面的队伍很难了解前方的情况,如何晚上找住处也着实成了红军头疼的难题。一位老红军回忆:“因房子不够,只有继续前进去找房子。沿着广阔的山脊,两面都是陡峭的石崖,不能下去,又不见有村庄。走了三十里,找到一个破旧的房子,又被直属部队先宿了营,连外面的草坪树下都挤满了人,有的已睡着了,有的还在开铺,或烧水洗脚。除听到无线电充电机的声音不间断地在叫着外,听不到其他任何响声,大家很疲倦,各自休息去了。又走了大概八里路,找着了几间小房子,分散了休息,已是半夜一点钟了。”

红军凭借严明的纪律和顽强的作风,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红军在宿营中也开展了评比模范的活动,例如在群众家借宿后,能否“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保持厕所清洁,不随便拉屎,宿营时掘厕所”成为评判标准,红军还要求战士们进出都要宣传,在宿营地及组织大休息的地方都要写满标语,进入宿营地要向群众做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用许多细节去塑造良好形象,以获得沿途群众的支持与欢迎。在离开临时驻地前,红军还会将一部分没收反革命分子和土豪劣绅的土地房屋财产分发给普通群众,用于改善群众生活。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让红军走到哪里、打到哪里、住到哪里、胜到哪里,并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