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限电到10天内准备完毕,待命进攻。山东由朱陈罗负责,苏北由胡(服)陈(毅)负责,以答复蒋介石对我皖南1万人之聚歼计划。”14日,收到的却是新四军军部陷入绝境后的最后一封电报,军长叶挺被俘。
15日,“中央决定发动政治上的全面反攻,军事上准备一切必要力量粉碎其进攻”。“围魏救赵”变成了“全面反攻”。
刘少奇审时度势后,认为国民党未公开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国共合作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我军,蒋介石亦曾下令制止,即证明其生怕乱子闹大。在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于是,他建议:在全国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接着,他提出了在政治上全面反攻的具体建议。
解放后的刘少奇
刘少奇的建议得到采纳,中共中央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中共的严正立场和有理有节的斗争,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支持,使蒋介石和国民党顽固派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蒋介石不得不在3月1日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至此,以皖南事变为顶点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实际上被打退。
2、公开“亮相”用真名
1941年1月20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刘少奇临危受命,和战友们担起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工作。
1月24日,刘少奇在新四军干部会议上详细介绍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并针对反蒋情绪明确指出: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抗战的中国人民是完全有利的,而不利于反共顽固派与内战挑拨者。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坚持反对内战、反对分裂的方针,以挽救时局的危机,坚持抗战到底。这是刘少奇到华中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并宣布了真实姓名。人们这才知道:“胡服”就是刘少奇。
解放后的刘少奇
经过细致的工作,最后新四军全军共编为7个师,并重新划定活动区域。在皖南事变损失9000人的新四军,整编后达到9万人。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时达到了30多万人。
3、马庄“舆榇”脱险境
1941年的夏天,日军采取长途奔袭、两路夹击战术,出动10多万兵力,向新四军军部盐城扑来。他们还扬言:“抓住刘少奇,大大的有赏。”刘少奇知道日伪军这次“扫荡”把目标集中在自己身上,于是决定只带一名通信员,用智谋闯出盐城,把敌人引到城外,安排我主力部队转移。这时,他的肺病很重,跑路就咳嗽,他担心汉奸、特务抓住自己的这个特点,所以在转移中一咳嗽就把嘴套在袖口里,尽量不发出声音。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深夜,他和通信员来到了隐蔽性极好的新四军十八团团部驻地——马庄,拟在这里过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