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

2017年4月18日07:29:42历史解密2,236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的总体战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大陆正面战场研究起步较晚,真正从学术上取得进展,大致可以说是

  有三点情况可以说明,对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是否消极抗战,学者们在作新的思考。其一,或许是为了圆合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即“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说法,有些论著重新肯定论证中共中央一度曾作出的判断:武汉失守不是战略相持阶段的起点,而只是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的开始。不过,有的文章考订,武汉失守后,中共中央确曾认为当时处于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的时期,但1941年5月以后即认为,武汉失守起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田江:《关于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起点问题的再探讨》,《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孟国祥:《试述中国共产党对相持阶段到来的认识》,《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其二,学者们论证,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政府并未“消极抗战”。有的文章提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对日作战是积极的。这期间,组织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共九次大规模战役,占整个抗战期间22次会战的41%,其中有些是抗击日军局部进攻,有些是国民政府军队发动的对敌攻势作战。大多数战役取得积极战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发起攻势作战(尽管是局部攻势),是难能可贵的。(江于夫:《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前国民党抗战问题再探》,《史学月刊》1992年第3期)尤其是对1939年11月―1940年3月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发动的冬季攻势,许多论著都作出积极肯定。有的著作说,中国军队以80多个师,在正面战场进行攻势作战达三个月之久,地域遍及皖南、赣北、湘北、鄂中、鄂北、豫南、豫北、绥西,共毙伤日伪军数万人,对日军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李隆基、王玉祥主编《坚持抗战苦撑待变》第301―30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有的著作则说:此役“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消耗了敌军大量兵力”,但“此役并未达到扭转正面战场和收复失地的战果,自身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刘大年主编《中国复兴枢纽》第168―169页,北京出版社1997年)  其三,有的学者所举第二战区开展冬季攻势的同时发生了“晋西事变”例子说明,抗日与反共并非绝对排斥的:“阎锡山在参与反共的同时,没有完全停止抗日。‘冬季攻势’时,二战区不仅部署了对日作战,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战绩。”(雒春普:《阎锡山与第二战区的“冬季攻势》,《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学者们对抗日战争中期战略指导方针和部署开始重视。如有的论著专列一节论述“中国抗战第二期战略方针及部署”,论述南岳会议及有关抗战的方针和部署,对其方针的评价是:“提高了军民对抗战的认识,坚定了必胜信心”,不过“包含着抗日和反共的双重意义”。(《坚持抗战苦撑待变》第11―20页)有的著述认为,南岳军事会议注意游战争的作用,正面战场主力部队虽要求发动有限攻势,但侧重于整训部队,决定分期轮流整训,现有的部队三分之一配备敌后担任游击,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抗敌,三分之一抽调到后方整训,对此评价是:上述的指导方针和相应的各种军事计划无疑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贯彻始终,在反共逐步加剧的情况下,其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第425―426页)对于抗日战争中期具体战役的战略战术指导经验教训的总结,各种著述说法不尽一致,或各有侧重。如对南昌会战有的著作认为,南昌失守是因为罗卓英指挥失误,第三战区未遵令早日集结兵力;反攻南昌战斗则为蒋介石等战略意图失误,血战一场收效甚微。(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第168、174页)有的著作则列出《军委会桂林行营关于南昌会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报告》所述中国军队过失的要点均为战场临战指挥方面的问题。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