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刺宋案”:民初政坛鲜为人知的内幕

2017年4月19日07:57:26历史解密1,335阅读模式

主人与“狗”

初看之下,洪述祖主谋刺宋,主要是为了讨好袁世凯,消除对袁威胁最大的政敌。但洪一开始并没有必须杀宋的强烈动机,直接指挥行凶的应夔丞情况也一样。细究之下,洪、应最终决意杀宋,是因为应骗了洪,致使洪无法拿到损毁“孙黄宋”等人名声的黑材料,难以向袁交代,洪这才转而唆使应杀宋。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实由于洪述祖与国民党特别是宋教仁在政治主张上的严重分歧。国民党方面一直认为,像洪、应这类“爪牙”没有自己的政见,故没有杀宋动机,只有真正与宋在政治理念和实际利益上发生冲突的袁,才急于杀宋。今天看来,国民党这一判断很成问题。

洪述祖对宋教仁主张的“政党内阁”是强烈反对的,认为国民党不过在搞“党争”,为的是排除其他党派异己,实现一党独大,那不叫共和,叫“共争”。这一点,在“刺宋案”后洪述祖发表的通电中讲得很清楚。洪依附于袁,一旦宋教仁的“政党内阁”得势,意味着袁世凯失势,也就意味着洪述祖等人会跟着倒霉,袁、洪是利益共同体,威胁到袁也就威胁到洪。这才是他下决心“燬宋”的最重要动机。

从更高层面上看,“宋案”实际上是辛亥鼎革以来,官僚党与革命党对抗的延续,其根源在于南北合一后的民国,前清旧官僚与立宪派势力仍很强大,他们不会坐视宋教仁及国民党的政见实施。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宋教仁,其他采取同样主张的人也会受害,此乃各派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刺宋案”前后,国民党一派还有不止一个人被杀,只不过他们远不如宋教仁名声大、地位高,故舆论关注不多而已。

为什么同样受到了宋教仁及国民党政治上的冲击和威胁,洪述祖决意杀宋,而袁世凯却大呼“此主谋人真是可杀,可杀”呢?原因很多,最关键在于,袁世凯的地位与洪述祖不同,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政治手段也不一样。袁世凯有很多招数、资源,他要对付政敌,不必直接杀人,而洪述祖和应夔丞就不同了,只有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从肉体上消灭对手。

民国初年涉及袁世凯的若干重大争议事件,大多可以从这个角度重新解读。比如1912年2月底的“北京兵变”,历来都看作是袁幕后指使,以便回绝南方革命党让他赴南京就职的要求。但别忘了,袁世凯已经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了,他必然要通盘考虑南北统一的问题,这是他的使命,而不能像原来当直隶总督或北洋大臣那样,只考虑北方那点地盘上的事。史实表明,袁本人并不抗拒南下,如果没有最基本的全局观,作为临时大总统他就是不合格的。

而袁身边的人,比如他的儿子袁克定,就不会像乃父那么想了。袁克定不在其位,无须考虑南北统一问题,他更关心的是,如果老爸南下,我的利益会不会受损?曹锟等人也担心,南北政权合一后,北方系统的军队及官员,不迟早面临合并裁减吗?那样的话,自己的权力必将受损。因此,袁克定和曹锟等才会联合起来发动兵变,阻止袁世凯南下。袁身边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他们的身份地位、利益所系是相符合的。“宋案”中袁、洪之间心态和手法的差别,也可作如是观。

我在课堂上讨论到这一节时,曾给学生打过一个不大好听的比方:袁、洪二人都讨厌宋教仁及国民党,而袁是主人,洪相当于袁的一条“狗”,袁对“客人”宋和国民党的做法不满,双方闹矛盾,“狗”是很忠诚的,一看主人不高兴,扑上去就咬“客人”。但袁作为“主人”,却不会如此待“客”,因为他有很多更阴柔的解决方式,而“狗”毕竟不是人,想法过于简单。宋教仁被洪述祖和应夔丞合谋刺杀,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形。

我计划以上述研究为纲,为洪述祖写一本书,因为百年以来,不光普通公众,连近代史学界也未能真正全面地了解他这个人,了解他的历史。当年的报纸追溯洪的过去时,多为道听途说,不免以讹传讹,甚至于一味谩骂,那都不是可信的史料。真实的历史往往如此,紧要时刻有些看起来并不很起眼的人物,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进程,这种人也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从“二十一条”交涉内幕说起

前文提到,当过袁世凯大总统府秘书的曾彝进,写过一篇回忆文章《我所经手二十一条的内幕》,主要记述1915年上半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方签订“二十一条”前后,他所了解的政治、外交内幕,很多细节为一般史料所未载。

据曾彝进透露,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之后,袁立即派总统府日籍顾问有贺长雄返日,走访元老派松方正义,探听消息。后又派政事堂参议金邦平去日本活动,再次走访松方,进行幕后交易。袁世凯设想利用日本元老派与大隈重信内阁对华政策上的意见分歧,在外交谈判中讨价还价。

但因为曾彝进的特殊身份,文中不免有为袁辩护乃至吹捧之处,所述种种又像野史奇谈,且只是“孤证”,学术界多不愿采信。而我经过与北大收藏的曾彝进留存档案作比对后发现,曾氏《内幕》一文所言,可信度相当高,让我们对“二十一条”交涉的真实情形,有必要重新审视。

关于这个问题,我即将发表论文加以详细探讨,若干主要观点,与以往针对“二十一条”交涉的研究不同。简而言之,我认为“二十一条”交涉并非只有一般所讲的外交部这一“明管道”,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暗管道”,即总统府管道,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此尚未详细论证过。另外,我相信“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稍后筹划复辟帝制,也没有直接关系。这篇论文还没正式发表,但有看过的人觉得“有美化袁世凯的嫌疑”,我想这不能算是学术评价。我全靠史料说话,证据都在那儿摆着,如果不能正视,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了。

虽然我对北京兵变、“宋案”、“二十一条”交涉等问题都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与前人和当今学界不同的看法,但还不能说现在就可以重新评价袁世凯这个人。袁在前清时期有大量活动,涉及很多焦点事件,民国初年也有一系列重大活动,要对他进行总体评价,必须全面深入研究他的一生。即使仅仅是评价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我承认还很困难,至少复辟帝制那一段,我还没有深入考察呢。

具体到我们这次讨论的“宋案”研究,我会在一系列已完成的论文基础上,写一本书,至今已完成了约9成的工作量。未完成的部分恰恰是: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案”留下的教训?对袁世凯及国民党双方,“宋案”到底产生了哪些真实而深远的影响?

我相信最后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像传统革命史观那样一边倒地痛斥袁世凯,也不会简单否定或肯定“二次革命”。我期望读者读了这本书,对民国初年的政治史及相关人物,会有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治中国近代史及近代教育文化史,著有《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等,近年来主要从事民初政治史研究。本文由本报记者谭洪安根据访谈记录整理,经作者本人审订。感谢《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胡永恒先生提供的帮助。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历史解密

“借妇生子” 清代流行的 “典妻”制度

在清朝那个社会动荡、人民困苦的时代背景下,“典妻”成为了一个特殊而又让人痛心的现象。“典妻”,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将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人,换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典主出于各种原因,将妻子暂时让渡给别人,让...
中秋节的情与诗 历史解密

中秋节的情与诗

马远〈对月图〉,描写李白“月下独酌”诗意。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天正是合家团聚,品饼赏月,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明月,异乡的游子们心中便升起无...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历史解密

1939年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真相

1939年,南京日本总领事馆的两名职员突然离奇死亡,多名日伪政府政要中毒,在日本以及中国都引起过轰动,这就是著名的“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 关于这起“南京领事馆毒酒事件”,随着战争的展开,被湮没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