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排除有些监军却是为国做出过突出贡献,如北宋的童贯等。但历朝由于监军不当,引出来悲剧。都夹杂着无数鲜血,轻至一军败亡,如北宋的杨业和监军王侁(音[shēn])、明朝的土木堡之役和监军王振;重至一国覆灭,如明末镇压军队和太监监军,不能不令人感慨!监军可能引悲剧,然而,若不监军,那么连引悲剧的时机也没有。不是军队反叛,便是被人随便歼灭。为何要有监军?那便是自古既是良将又是国家忠臣的人数极少。不得已,遂起用有才能的大将!转而任用国家忠臣制约善战的大将,使得军队属于国家。这就是监军的最本质最基本的任务。下面就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古代监军制度的发展:
探索网配图
奉旨监军令牌
春秋时期,齐景公应穰苴要求首向军队派"监军"。
秦朝,在各郡派"监御史"。
东汉时期,朝廷派监军已成制度,监军的职权进步,称谓"监军使者"。这些监军除保留本身的官职级别外,在必要的时分甚至可以代理总指挥,从而开创了后世文臣领军、以文驭武的先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朝廷官员以"持节"或"假节"为监军,为战区最高统帅,具有实际指挥权;若仅有监军头衔,则只有监督权和指挥否决权,在未接到明确指令前不得接管指挥权;而监军御史只有报告权,没有干涉指挥权利。
唐朝先差遣文臣监军,唐玄宗上台后进步宦官地位,开始任命宦官为将军,甚至差遣宦官领兵出征。之后委派宦官监军成为唐皇朝的既定国策,每一支军队都有朝廷派来的宦官监军。唐中期以后,监军都有印信,得以干涉军政事务,这就形成唐朝的宦官严重干政的窘迫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