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处世之道 谁真正地读懂了孔子?

2017年5月12日18:33:34历史解密1,710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孔子,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有人说孔子讲究“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克制本人的欲望、要求、个性等等,而服从当朝的

一、传授做人规则的先知

假如用现代职业这样一个简单概念来定义孔子,从孔圣人、万世师表这些民间赞誉来看,人们定义孔子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不过在历史上有人解读孔子有三种不同的身份:先知、君子、帝师。特别是帝王师这个身份,更是被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加以放大,以至于掩盖了前面两种身份。

与释迦牟尼和老子不同的是,宗教领袖的先知主要传授给人类的是修炼文化,教人如何脱离滚滚红尘,远离凡间去修炼,所谓出世法的修炼,而孔子传授的则是对于没有修炼的芸芸众生,如何在人间做一个好人。

老子讲的是天道,孔子讲的是人道,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里老子非常清楚的把孔子学说的来龙去脉概括了出来,同时也在宇宙体系中给出了孔子的位置。为什么说孔子是先知?由于孔子先于别人晓得了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的根本道德原则,并第一个告知于众。

孔子认识到,天不说话(“天何言哉?”),故需要有承担天命的先知来替天说话。对天意先知先觉的人具有觉后知、觉后觉的使命,这正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功绩,特别是当人类的道德开始败坏后,人间得到了“道”和“德”,剩下的顺次就是“仁”、“义”和“礼”了。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也正是按照这些来宣讲他的学说的。在天地神灵,与“天之子”的统治者以及万民之间,孔子传递着来自上天对人的道德律令,他不但要通过他的学生讲给万民听,他还想方设法讲给君王听。

有人戏说孔子是最早跑官的人,周游各国四处引荐本人,盼望指点君王参政议政,其实那是他的使命。孔子最关怀的是本人能不能知天命(五十岁才知天命),能不能得天道(朝闻道,夕死可也),能不能被天理解和选中(知我者其天乎?)。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先知,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能否说出了严重的真理,从而彻底改善人类的生活情况。毫无疑问,孔子做到了这点。

他告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都教会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个符合天地规则的好人。

孔子不但向世人传授了做人的道理,他也身体力行,用身教胜言传的方式,亲身实践了如何做好人的原则。把孔子称为君子,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他传授并实践的种种美德,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数千年来都在指点着后世想做君子的人。

至于说孔子如何被后世帝王奉为至圣先师,甚至被封为百代帝师,这并不是孔子所能决定的。有人说孔子是个“自觉的君子,自愿的帝师,不自觉的先知”,狄百瑞在《儒家的窘境》中称孔子是“未公开的先知”,其实那是孔子的使命。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野史秘闻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