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处世之道 谁真正地读懂了孔子?

2017年5月12日18:33:34历史解密1,706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 孔子,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有人说孔子讲究“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克制本人的欲望、要求、个性等等,而服从当朝的

三、追求人人平等

孔子最受人吹捧,也最受人垢病,也就是最遭人曲解的,莫过于他的君臣学说了。历代帝王推崇孔子,看中的不是他全面仁爱的核心思想,而是君臣关系的某一详细表现,想用孔子学说把民众变成安分守己、俯身称臣的人,现代人最反对孔子的也是这个等级观念。

有人说孔子是最讲究民主的,有人说孔子是最崇尚专制的,有趣的是,双方引经据典争论所用的都来自《论语》中的第十二篇《颜渊》一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世把这里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成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线,也是上天规范人最最少的道德标准,这是通用于一切人、一切事的普世原则,无论双方的地位财富如何,都必须做到的。

比如本人不想被人骂,那就不要骂别人,本人不想受苦,那就不要把痛苦施加给别人。孔子这番言论的背后其实有个没有点明的前提,那就是孔子承认人与人是平等的,你和我大家都一样,感同身受,人性相通。所以很多人以为孔子是最讲究平等的,只是他用最通俗的言语,把平等这个抽像深奥的概念讲清楚了,让文化层次低的人也能明白无误的理解、承受和施行。这也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他总是把深奥的道理,用浅白的话讲出来。

接下来在回答齐国君主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问题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是傲慢的君王以为,我要像傲慢的君王那样,我的臣子才能像谦卑的臣子那样,于是人们把这句话理解成了孔子要求人们恪守“君王至上”的政治秩序,国家才能安定。

后人因而以为孔子强调秩序、等级、上下、尊卑等群体主义价值,从而否定人的自由价值。还有人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到后来,中国大陆的君臣关系被演化成了极端可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裹小脚”阶段,于是有人就给孔子扣上了“限制和束缚中国大陆人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大帽子,让孔子成了千古罪人。

不过这一切都曲解了孔子的本意。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其实讲究仁爱的孔子原意是:“父亲要像个父亲那样爱本人的子女,子女要像个子女那样爱本人的父亲……”;

一切的关系都是互相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的。这与后世声称的“君权至上”完全是两回事。程朱理学把上面的原则绝对片面化,弄出所谓的三纲,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论调,毫无疑问,这些儒学后人其实是在破坏儒学,把儒家带入了僵化、反动的境地,成为戕害人性、扼杀国家发展的毒瘤,错的是后人,而不是孔子。

至于这个世界能否有等级之分?比照于西方世界古希腊城邦民主或罗马的元老院议会,过去两千多年里,古代中国大陆无论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都走在西方的前面,只是最近一百多年才落后了。

由于儒家思想的作用,中国没有西方惨烈的宗教战争,只有到儒学变质衰败,封闭自满之后,特别是西方在出现了世俗化运动,并出现现代科技之后,中国才开始落后。

四、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人权

有人从等级观念出发,说孔子不讲人权,不过也有人说,孔子撰写了人类第一部人权宪章。有人将《礼记.6.1礼运大同篇》与联合国人权宣言进行对照,发现里面的主要观点,孔子提前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台湾曾把孙中山亲笔书写的“礼运大同篇”的大理石石刻,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

来读读《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单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偷盗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世局动乱,生灵涂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差可比拟,那时的孔子就提出要永远杜绝战祸,并把其理想描画成“大同世界”,这不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最高理想么?

探索网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野史秘闻

孔子“患不均”是指“均田”而非“均贫富”

人们是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患不均”论的,它讨论的是贫富差异的问题。笔者以为,这种理解是简单的,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读。 “患不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论语·季氏》中,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