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根本挡不住子弹 为什么一定要穿?

2021年4月21日15:48:10历史解密55阅读模式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业余军迷”往往有一个军事误区,就是“头盔挡子弹”。只要参考子弹的正常飞行速度和破坏力,就知道“头盔挡子弹”这个东西在任何时代的战场上基本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挡不住子弹,为什么士兵要戴头盔?如果参考“头盔诞生史”,你就会知道,不会挡子弹的头盔其实可以降低军队的伤亡率。

现代头盔的出现其实来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一次意外:在一场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中,看着德军炮击中战友一个个倒下,一名法国士兵被惊动,甚至直接把做饭用的铁锅扣在头上,然后神奇地逃脱。事后法国当局证实,是扣在他头上的铁锅帮他挡住了大量炮弹和弹片。得知此事的法国将军阿德里安灵机一动,决定在每个法国士兵头上装备这样一个“铁锅”,于是头盔应运而生。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虽然最早的头盔是带皮内衬的金属外壳,但效果立竿见影:在接下来的一战战场上,装备头盔的法军伤亡率下降了5%。这样的“神器”自然在各国普及。一战结束,战场上验证过的头盔成为欧美国家的关键装备。

但在1939年之前,头盔通常被称为“阿德里安头盔”,直到1939年才正式命名为“头盔”。制作头盔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门槛”。这时候每个大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头盔,比如英国的MK2头盔,德国的M35头盔,日本的90头盔,美国的M1头盔,法国的M26头盔。在二战更加惨烈的战场上,头盔起到了“减少战争伤害”的重要作用。据美军统计,至少有7万名美军通过戴头盔的方式保住了性命。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从二战后到今天,头盔作为战场上的重要装备,不再是简单的“金属外壳”,而是经历了“特殊钢”、“增强塑料”、“尼龙纤维”、“复合纤维”等制造材料的多次升级。现代头盔的重量越来越轻,越来越强,功能不仅仅是“弹片防护”。“数字技术”和“红外探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头盔。对于士兵来说,头盔是“眼睛”和“耳朵”,在实战中永远不能丢。

头盔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是现代国家工业实力的缩影,也是科技实力的见证。

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头盔”曾经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历史符号。尤其是在惨烈的抗日战场上,日本戴着“90式头盔”侵华的形象,也是多少中国人记忆中抗战的重要记忆。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海外媒体上,中国军人戴着钢盔浴血奋战的画面也告诉全世界,中国军人和平民是志在必得的弱者和强者。

然而,在这血腥的一幕背后,也是真实的悲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不仅仅是缺枪少炮。即使想生产出合格的头盔,也是特别困难的。

与现代头盔相比,二战时代的头盔简陋,但当时的工业要求极高。即使对于刚刚经历“黄金十年”的国民政府来说,大规模生产也是不可能的。抗战初期的民国各种“国军”中,除了阎锡山的金穗军拥有一批“仿制M35头盔”外,其他部队的头盔都以进口为主,装备率极低。在全面抗战的八年里,即使“国军”的门槛再好,大多数士兵也拿不到头盔,都是带着小帽子浴血奋战。

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中国军队手中的限量头盔也是各种类型的:抗战初期的精锐“德军”主要装备德军M35头盔,西北军主要装备英军头盔,云南军主要装备法军头盔。美国参战后,接受美国援助的国民党中央陆军装备了大量美国M1头盔。要想了解全面抗战时代中国正面战场乃至战场背后的政治生态的变迁历史,这些风格各异的头盔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当然,不得不说日本抗战时期的“90式头盔”。因为中国军队缺少头盔,大量日本“90式头盔”很快被我使用。某“抗战铁军”戴着缴获的日式头盔的场景也叫很多读者振奋起来。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日本头盔”的应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头盔”在海军和炮兵中的装备仍然很重。

但也受到军工生产和研发能力“基础薄弱”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头盔一度不是标准装备。比如抗美援朝三年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配备的头盔很少,但是面对的是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头盔的美军。只要看看头盔的对比就知道这场战争有多难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头盔的研发才开始艰难,直到20世纪80年代

代初,钢盔终于被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序列。这之后至今的近四十年里,优质的国产钢盔不但经历了实战的验证,技术水平更高速发展。目前的中国钢盔,不但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更走在全球钢盔科技的前列,各种“新技术”的钢盔,足以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肩。

从近一个世纪前“缺钢盔”“钢盔五花八门”的窘境,到今天中国本土钢盔的辉煌。小小钢盔见证的,不止是现代战争的发展之路,亦是百年中国的自强之路。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